刘细君,原是西汉宗室,曾祖是汉景帝刘启,父亲是江都王刘建,是汉武帝的侄孙女。后嫁乌孙昆弥(国王)猎骄靡,老国王死后,随乌苏国风俗,又嫁军须靡,生一女。在西域的生活让细君公主日夜思乡,忧愁之余作《悲愁歌》,汉武帝听说后,派使者前往送礼探望,聊以慰藉。
悲愁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坑女儿的爹
本来作为宗室,安安分分过日子,也是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刘细君的爹刘建,那可以说是秉持着二代作风,每天Y乐,还很暴虐,也没人敢管。但架不住这人越嚣张、越膨胀,这货竟动起了造反的心思。
你面对的可是刘彻啊,死后谥号为孝武皇帝的铁血男人,还没等他闹出个阵仗,刘彻顺手就给平了,刘建自杀,刘细君成为罪臣之女。
命运之门,正在缓缓打开。
远嫁乌孙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本来是去找大月氏联盟,抵抗匈奴,结果误打误撞开辟了丝绸之路,还联系上了乌孙国,张骞认为乌孙国是一个很好的盟友,就建议汉武帝与其结盟。
汉武帝听取了建议,乌孙国王猎骄靡表示,我可以臣服于强大的大汉帝国,也可以作为大汉最亲密的盟友,我听说汉朝的女子水灵灵、多细腰,不知道大汉皇帝陛下,可不可以……
汉武帝表示这事儿简单,妹儿多得很。
但刘彻也不可能傻到把亲女儿嫁过去了,那边不是“正巧”有个罪臣之女嘛。我今儿对她格外开恩,她不仅不再是罪臣之女,反而是我大汉的公主。只需要为我大汉付出一点点青春。
“刘细君,你可愿意?”
“妾愿往。”
然后刘彻又跟乌孙国说,这毕竟是我大汉正牌公主出嫁,你们还是得遵守我汉朝的规矩,先纳聘礼,再嫁公主。
猎骄靡表示这都不是事儿,从今儿起,细君妹儿就是我的右夫人啦!
这一年,是公元前105年。刘细君成为了西域和亲的第一人。
史称“乌孙公主”。
悲愁歌
和亲是带有任务的,比如汉朝赏赐巨额的钱财丝绸,不是给你一个人的,你要适当地赏赐给乌孙国贵族,促进双方关系,增强双方交流,共同抵御匈奴。
细君也算是不辱使命,在家庭和工作上,都做得很好。
乌孙国的百姓也非常爱戴这位美丽的汉人公主,称她为“柯木孜公主”,意思是皮肤像马乃酒一样白的公主。
哪里都好,只可惜,国王年老,不快乐。又不通语言,水土不服,习俗不同,让细君时时感到悲伤无望,那遥远的汉朝,虽然已经没了我的家,但那里毕竟是我的“家”,我也是个女儿,我也会想家,想妈妈。
于是,细君作《悲愁歌》诉说心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是远嫁异国的孤单,还有内心的怨愤;“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说他们不住宫殿住帐篷,没有琼浆玉液美味佳肴,只能吃肉喝乃。无论在居住还是饮食上,和汉朝都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别;“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最后终于蚌埠住了,直抒胸臆,说我对故乡的思念都快把我憋出内伤了,我多想变作天鹅,飞回故国啊!
可是,出嫁的公主,有几人还有机会回到故国呢?
人回不去,好在歌声能回去,要不说艺术无国界呢,细君的《悲愁歌》传到了汉朝,传到了未央宫,传到了汉武帝耳朵里。
虽说最是无请帝王家,但毕竟刘彻也是人,细君是为了国家远嫁的,听到《悲愁歌》的刘彻还是动了恻隐之心,那时候汉朝和西域的来往也比较多,和乌孙国又有联姻结盟的关系,所以每次有使者出使,汉武帝总会带给细君一份礼物,聊以慰藉。
终老乌孙
年迈的老国王猎骄靡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路,临走前他安排细君嫁给自己的长孙、乌孙国的太子军须靡。
作为汉家公主,细君一听你这不扯淡吗,我是他乃啊!
可是根据乌孙国风俗,兄弟一方死了,可以娶对方媳妇儿;老子死了,可以和非生母的寡母结婚(李治窃喜);所以军须靡娶后祖母也是合请合理的。
细君还是遭不住,就写信求助场外观众汉武帝。
刘彻回:大局为重。
细君无奈,只好入乡随俗,嫁给军须靡,生一女,取名少夫。
公元前101年,细君去世。不到5年,细君完成了她的使命。
尾声
汉武帝尝到了和亲的甜头,细君死后,又把解忧公主嫁给了军须靡。解忧公主是楚王刘戊的女儿,刘戊是七国之乱的联合发起人之一。
你看,又是个坑女儿的爹。
军须靡死后,其弟翁归靡当了国王,按照风俗…解忧公主又嫁给了翁归靡。
解忧公主比乌孙公主运气好一点,晚年时因为乌孙国内动乱,汉宣帝准其归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