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和“站在自己利益这一边”这类理念颇有市场。秉持这种观念的人认为,行为处事的判断依据就不应以对错来论,而应该是 -- 能不能为自己或团体获取利益。
这种观念有没有道理,最终能不能获取成功,其实历史上已经有两位名人现身说法给出了答案。这两位名人就是元末明初的陈友谅和朱元璋。
陈友谅的一生是背叛的一生,他是一个将“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人。通过结交伙伴、朋友,获取资源。榨取完价值后就毫不犹疑地抛弃、出卖他们,再结交新的伙伴、朋友,继续获取资源并向上“奋斗”。
最终陈友谅顶替了自己的首领徐寿辉,成了天完国的皇帝。此时的陈友谅拥有了元末众起义军中最大的势力(地盘占了南方的一大半),不仅地盘数倍于朱元璋,钱粮、人口、兵力也数倍于朱元璋。别说征服朱元璋,进取天下似乎也是水到渠成了。
结果陈友谅不但没能获取最后的胜利,还速败于朱元璋。并不是朱元璋才能逆天,原因在陈友谅自己身上。朱元璋本人是这么说的:
陈氏之败,非无勇将健卒,由其上下骄矜,法令纵弛,不能坚忍,恃众寡谋,故至于此。使其持重有谋,上下一心,据荆、楚之富,守江、汉之险,跨豫章,连闽越,保其民人,以待机会,则进足以窥中原,退足以抗衡一方,吾安得而取之。
《明太祖实录》
在陈友谅眼里,与人结交就是为了利用或者出卖他们为自己谋利。所以他根本不相信有什么“合作共赢”,同样陈友谅也不会信任他的手下。实际上他也不想去信任他们,他认为他们只需要服从他老实当工具即可,这就是朱元璋所谓的“恃众寡谋”。
陈友谅自己都将唯己之利是图奉为信条,他的手下们自然不是正计划着如何出卖他就是在准备出卖他的路上。平时大家听命于他只不过是慑服于他的权力,以及静候时机以便把他卖个好价钱罢了。
陈友谅和他的手下们不但互视对方为自己的筹码,而且彼此都还非常清楚这一点,这还如何做到“上下一心”?
同时朱元璋采取了与陈友谅完全不同的策略。除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外,朱元璋做了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请,放低姿态以“愿与君共天下”的态度谋求最广泛地支持。
朱元璋一方面主动撇清与红巾军的关系,指责红巾军是祸害天下的“暴兵”、“妖人”。并且严肃军纪,不允许军队去抢劫士绅大户。另一方面他也积极主动地去结交名绅大儒,不但给予礼遇也不吝官职赏赐。因为在皇权的时代,不与士绅们合作,别说组建皇朝,一统天下都不太可能。
注:虽然会让一些人不喜欢,但是这里还是要提一下。朱元璋默许自己的军队劫掠平民(尤其是初建政权那段时间),常遇春就是个中翘楚。当然朱元璋也会“耐心规劝”将领们不要滥行杀戮、肆意劫人妻女。不过这也不是朱元璋歹毒,古代为了犒赏军队一般都会默许他们这样。
除此之外对于麾下将领,朱元璋则尽可能地给予信任,对他们在外领兵征战不做过多的干预和掣肘,同时也通过封赏财物、世袭爵位、免死铁劵等给予经神和物资上的鼓励。
可以说朱元璋在做正确或者说符合当时社会规则的事请。这两相一对比,陈友谅和朱元璋之间的人心向背就一清二楚了。因此陈友谅在和朱元璋交战的过程中,大批将领向朱元璋倒戈,陈友谅的速亡以及朱元璋最终赢取天下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事请了。
如果朱元璋一直如此,历史可能会是另一番场景。但是朱元璋在本质上和他的敌人陈友谅没什么区别,这些只不过是他为了获取天下做出的伪装。皇朝统治稳固后,他也露出了唯己之利是图的本来面目。
或者说为了自己最根本的目的,在朱元璋的眼里里曾经的伙伴不但没有了利用价值,还成了自己的障碍。
通过四大案对士绅、武将、勋贵们进行血洗,残酷到什么程度,用一个小数据就可以说明。有明史专家统计过,太祖免死铁券一共发了六十七份,但是洪武一朝就收回了六十三份。被收回除了要交出铁券,还附送自己、自己全家,甚至自己全族男丁的脑袋。
注:洪武一朝灭族并不是全族全部处死,一般处死成年男丁,幼年男子入奴籍。女眷入教坊司为奴或发至军卫配婚。后永乐朝灭族也基本如此,不过对于女眷成祖更愿意把她们送入教坊司,生不如死,非常凄惨。
朱元璋高举大刀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看看他行为的结果就知道了。
胡惟庸、空印、郭桓三大案,不但关闭中书省取消了延续千年的丞相制度,还对整个士绅集团进行持续新的血洗,同时也将天下富户一扫而空。这不但大幅度削弱了士绅的势力,也将皇朝的权力大幅度向皇帝集中。
直白一点就是之前的“共天下”不作数了。
在发动“蓝玉案”之前,太祖已经重启了宗亲封藩的制度,将军队军权系统新地从将领、勋贵那边转移到自己儿子们手中。再通过“蓝玉案”进行大面积的肉体毁灭,这样武将们也就彻底翻不起浪了。
在太祖看来,共患难没问题,同富贵有点难。
这么做是为了天下苍生么?他沿袭元朝的户籍制度并将其拓展和严苛,将海内子民及其后代固化于出生地和职业中。怎么看都是让子民们安分守己、放弃梦想、不生杂念。
朱元璋的目的是让整个皇朝为他朱氏一族服务。他构想的皇朝未来是这个样子的:朱氏皇帝坐镇朝廷统御皇朝,宗亲藩王们在外围带兵藩屏皇朝(外慑蛮夷、内防权间),其余朱氏宗亲们则高爵厚禄享受生活。
至于皇朝的其他臣民,则应该无条件服从皇权安排,任劳任怨。如果让朱元璋给明朝定一个口号的话,我想他八成会选“全心全意为朱氏服务,为朱明奉献一生”。
朱元璋成功了么?他成功了,但是他自己也直接把成功给毁灭了。
朱元璋确实是实现了目的。不光洪武一朝,甚至整个明季,士绅、武将们别说有能力颠覆朱氏,连动摇朱氏统治的机会都没有。但是朱元璋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也为朱氏培养了敌人,这个敌人就是朱氏一族自己。
朱元璋一直希望后续皇帝们能像他一样以最大的宽仁对待自己的族人,而且他也是以此为标准培养和挑选着继承人。但是他唯己利是图的方式,也影响着他的后辈们。他们各个有学有样,并进一步缩小“己”的范围,从“朱氏一族”缩成自己小家、甚至自己一个。
朱元璋亲选的皇太孙朱允炆,在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一副即使宗亲们不轨,也要对宗亲们仁至义尽的态度,但这只不过是为了忽悠朱元璋。朱允炆一登基就换了一副面孔,叔叔们都是敌人,仁义是没意义的,上大刀。
朱棣掀翻朱允炆后,也是嘴上喊着要尊崇、恢复父亲的祖制,但折腾起自己的亲戚们是一点也不手软,找各种理由来打击、削弱各宗藩。
原因无它,唯己利是图尔。因为此时皇朝的“利”基本都在“朱氏一族”手中,不对朱氏一族开刀自己如何获利?
有了这叔侄二人为榜样,后续皇帝们哪里还会束缚自己手脚,朱氏一族很快也就从“人上人”被盘剥成了圈养的“朱”。被圈养后,皇帝和皇朝又开始视他们为负担,各种办法去削减、克扣他们的宗禄。到了嘉靖朝甚至出现了堂堂皇亲活活饿死的事请。
这就和太祖的构想相去甚远了,太祖时代如果有人提议这么对待皇族,你觉得太祖会灭他几族?但是这个祸害朱氏一族的坑,确实是太祖自己亲手挖出来的。
不过后续皇帝们的唯己利是图,一样反噬了他们自己。明朝的皇权实际上已经集权得非常厉害,一点也不弱于清朝(清朝也是承接明朝制度)。但为什么大家印象中明朝不少皇帝被文臣们折腾得死去活来呢?
因为明朝的皇帝们自己把自己的帮手“宗亲”给废了。皇帝们空有庞大的权力,却没有经力和能力去控制和使用,只能转交予朝堂官员。仅从能力和经力对比我们就能看出,朝堂官员能实际掌控比皇帝更多的权力。
皇帝们唯己利是图视臣子们为工具,臣子们自然也是盘算着怎么从皇帝那里获利了。这也是皇帝们被折腾的原因。
病急只能乱投医,用特务加强监控,拉身边的宦官帮忙。这也是宦官一旦被皇帝信任就能横行朝堂的原因,不是他们能力逆天,是皇权本身就拥有至上的权力。但是这种不规范、不受制约的权力使用,也会祸害皇朝自身。明朝众多乱象、弊政,就源自于此。
唯己之利是图的最终结局都是自我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