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是古代社会一种选拔人才的最佳方式,在古代能最大公平地让那些参加考试的人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被皇帝看中,从而踏入仕途的一种方式。所以就围绕着参加科考的考生发生了很多趣事。
而我们今天的主角,是唐代的一个“名人”,虽然说他是名人,因为这是事实,但是却是所有名人之中最不起眼的一名,他就是有状元之才无状元之实的大才子,罗隐。
不过从他的名字还是可以看出,这人的确是“隐”,命也。
罗隐本人一生就经历了文、武、宣、懿、僖、昭、七朝,当然这也是因为当时唐代的皇帝更新速度太快了的缘故,要是到了乾隆时期,顶多两个皇帝就结束了。
罗隐少年成名,在十九岁的时候写了一首诗,《广陵李仆色借示近诗因投献》,完全是一副自信非常的面貌:
朝论国计暮论兵,余力犹随凤藻生。语继《粲盂》抛俗格,气兼河岳带商声。闲寻绮思千花丽, 静想高吟六义清。天柄已持《尧典》在,更堪回首问《缘请》。
当时的人对他的才华大多都是认可和推崇的,但是人文之间的推崇并没有让罗隐通过科举考试施展自己的抱负。罗隐本人出身下层,要一飞冲天便只能通过科举的道路来实现,但是上天明显是在和罗隐开玩笑,在他二十八岁到四十八岁这二十年间,连续十次参加进士考试全都败北,最后只能发出“扪心而一寸寒灰, 泣泪而万行清血”的感慨。
很多时候我们说一个人屡次参加考试而不中,不是没文采就是不符合考试规定。但是罗隐并非如此,在他身处的中后期,随着朝廷的衰落,各项制度也开始腐败起来,科举已经不再是一个“公平”的选拔方式,而是那些高官和宦官可以利用的工具,下层出身的学子只是陪跑的演员而已。
当然这只是其一,各朝各代选官都不可能只看单一的条件,唐代规定:一日身,体貌丰伟;二日言,言辞辨正;三日书,楷法道美;四日判,文理优长。而第一个就是外貌,就相当于现在找工作要求就需要一定的学历一样,这个不达标后面的就不用看了。偏偏罗隐在这方面就吃了亏。
史书记载罗隐这人有大才,但是相貌丑陋。如何丑陋呢,当时罗隐的诗词很受人喜欢,其中就有宰相郑畋的女儿,每天都抱着罗隐的诗词看,爱不释手。宰相一看自己女儿这么喜欢对方,就专门把罗隐叫到府上来吃饭,让女儿在后面看看。
罗隐一听宰相宴请自己肯定是十分开心的,就去了。但是他不知道这是一场“鸿门宴”啊,当时郑畋的女儿在后面,十分机动能看到自己的偶像。但是在看到罗隐长相的时候,心里的滤镜全碎了,偶像也瞬间被抛弃了,说自己以后再也不看他的诗词了。
可见当时人对外貌的在意有多深。
读书人自有读书人的骄傲,罗隐也不例外,当时正值唐朝动荡时期,于是他就很喜欢写文章来讽刺,《唐诗纪事》 载: “昭宗衣以甲科处之,有大臣奏日:‘隐虽有才,然多轻易,明皇圣德,犹横遭讥谤,将相臣僚,岂能免乎凌轹?’ 帝问讥谤之词,对日:隐有《华清宫》云:‘楼殿层层佳气多,开元时节好笙歌。也知道德胜尧舜,争奈杨妃解笑何 ’ 其事遂寝。"
这样毫不犹豫得罪当权者的行为,也难怪他只能被排斥在外。但是如果罗隐谄媚那些高官豪强,也违背了自己的初衷。只能说时不待我。
直到罗隐55岁那年,附钱谬(吴越王),才被授钱塘令,历授著作佐郎、司勋郎中、谏议大夫给事中。后梁开平三年十二月去世,时年七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