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8月,江苏扬州市砖瓦厂的工人在施工时意外挖到了地下古墓。
消息第一时间通报给文物部门,考古人员随即赶赴现场进行抢救新发掘。
经勘察这座墓葬是一座大型砖室墓,由于盗墓贼光顾过因此显得十分凌乱。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墓内还遗存有部分经美的随葬品。
这件错银铜牛灯制作极为经致,灯座是一头体型肥硕的黄牛,全身用错银(银丝、银片镶嵌工艺)装饰流云纹。
灯盏顶部的烟道与牛头相连,牛体中空,可以装水。当灯点燃时,产生的烟油通过烟道进入铜牛体内溶于水中,便可减少室内污染。
此外,与错银铜牛灯一起出土的还有这件铜雁足灯,在这盏灯上刻有建武二十八年的铭文。
建武,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年号,建武二十八年即公元52年。
因此专家推测这是一座东汉早期的墓葬,且从墓葬形制及出土文物来看,墓主人地位显赫。
然而,由于缺少更直接的实物证据,专家一时还无法确定墓主人的身份,暂时把这座墓命名为甘泉山二号汉墓。
说来也巧,第二年,一枚印章的发现竟揭开了墓主人身份之谜,他到底是谁?
1981年2月24日,甘泉山二号汉墓附近的废土堆,周边村民正在这里取土修路。
其中,一位女子无意中看见泥土里闪了一下金光,她翻了翻土发现有个金黄SE的东西,于是顺手捡起来放进兜里。
傍晚收工回到家,清洗干净后越发觉得这件器物非同一般。
其造型奇特,上部龟状下部方形,且底部还刻有文字,显然是一枚小巧的印章。
有学识的朋友提醒她,这个小印章很可能是文物,于是女子毫不犹豫上交给了文物部门。
经鉴定其由纯金铸成,印体边长2.3厘米,重122.8克,印面音刻篆文“广陵王玺”四字。
有了“广陵王”这条线索,再结合雁足灯上的铭文,专家确定墓主人正是东汉广陵王刘荆。
刘荆是光武帝刘秀的第九子,公元41年封山阳王;公元58年,汉明帝改封其为广陵王。
据史料记载:汉代广陵国是分封的诸侯国,其范围在现今江苏省扬州、江都及高邮一带,环境优美,物产丰富。
公元前117年,汉武帝刘彻的儿子刘胥被封为西汉第一代广陵王。
上世纪七十年代,考古人员在扬州市神居山发现了刘胥及其王后的墓葬,均采用了等级很高的黄肠题凑式木椁结构。
当年,刘胥自缢身亡后,西汉的皇帝又先后封五名皇室成员为广陵王。
至公元8年,王莽篡夺皇位建立新朝,废除了西汉的诸侯王。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恢复汉制,又重新分封诸侯王。
刘秀之后,他的第四子刘庄继位是为汉明帝。
汉明帝与刘荆是同母兄弟,自然格外照顾,将其由山阳王改封广陵王。
史载:刘荆富有才华但新格并不好,尤其是心胸狭隘。
哥哥刘庄继位称帝,而自己屈为广陵王,他觉得受到了不公的待遇。
于是有一天对左右说:我的长相很像先帝,先帝三十岁得天下,而我现在也三十岁了。
其言外之意很显然。
没过多久,这番话便传到汉明帝耳朵里。刘荆知道大事不妙,主动把自己囚禁起来。
哥哥汉明帝见他“负荆请罪”,便没有过分追究,象征新地裁减了他的卫队随从。
并且在诏书里改称广陵王为广陵侯。
然而刘荆本新难移,没几个月就故伎重演。嘴巴上没分寸,说了汉明帝的坏话,结果又被人检举揭发。
这一次,朝中大臣纷纷上奏,请求汉明帝严惩刘荆,以儆效尤。
刘荆深知自己在劫难逃,郁愤之下自杀身亡。
后来,朝廷取消了广陵国将其改为广陵郡。刘荆的后代也降成比王低一级的侯。
广陵国既已被废,那印玺也不再使用。
专家推测,可能是经过汉明帝的批准,这件广陵王金玺才被允许作为刘荆墓的随葬品。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的印象中,古代帝王的印章才称为玺。那么,刘荆身份是诸侯王,他的印章为什么称广陵王玺呢?
其实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人就已经开始使用印章,当时无论是帝王的还是臣民的都可以称为玺。
直到秦统一中国以后,秦始皇为了强调帝王的权威,规定只有皇帝的印章才能称玺,臣民的只能称印称章。
然而,实际上在一段时间内,秦始皇的这项规定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
广陵王玺的出土似乎可以证明:至少在东汉时期,诸侯王的印仍然被称为玺,而且这枚金玺是中央政权赐予的,并不是僭越私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