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的东吴,实力介于曹魏和蜀汉之间,兵力不算少而且比较能打,钱粮比较多足以支撑战争。所以在当时,其实东吴对曹魏的北伐,远比诸葛亮的北伐要惊心动魄。东吴的人才也很多,比如周瑜及其后代,还有非常著名的“顾陆朱张”四个大贵族,都出了不少人才。但是有意思的是,为何东吴灭亡之前,被倚作定海神针的,是陆家的陆抗而不是别人呢?难道真的是其他家族人才调令了吗?如果是的话,又是为何凋零的呢?
三国时代,其实每一个政权都有一个人才体系的总脉。比如说曹魏,在初期就是以荀彧为核心的颍川人才体系,比如郭嘉、荀攸等人,就都是颍川人才体系的人。蜀汉则是两个体系:以诸葛亮、庞统为代表的荆州系和以法正、李严、吴懿为代表的益州系。如果不在这个体系里,想要进入权力核心将会非常费劲。即使是曹草天天高喊:“唯才是举”,最后的请况也是差不多的。
东吴的人才体系也差不多,初期是周瑜、诸葛瑾、鲁肃三人代表的一个系统,后期又加入了“顾陆朱张”四大江南贵族的体系。如果不在他们的体系之中,同样很难出头。
这七个派系中,周瑜、诸葛瑾、鲁肃三家,后人请况各不相同。周瑜的长子周循很有自己父亲的风度,但是也同样有父亲的缺点,很快就病死了;次子周胤则是嚣张跋扈,饮酒无度,后来因酒后犯罪被孙权流放。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和鲁肃的儿子鲁淑,却都成了不输于父辈的牛人。鲁淑曾经发起北伐,带兵攻入了西晋境内,但是后来被西晋将领王浑击败,从此一蹶不振;诸葛恪曾经更加厉害,一度掌握了东吴的军政大权。但是后来被其他大臣和吴主孙亮一起发动政变,将他杀死了。也就是说周、诸葛、鲁这三家,都没有和东吴走到最后。
至于顾、朱、张三家,请况就更加不堪了。东吴开国的名臣,除了张家的张昭还有些名气之外,朱家的代表人物朱治、顾家的代表人物顾雍,那名气和政绩就相差更远了。在东吴后期,三家的人虽然在官员的整体比例不小,但是算得上名臣的却很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请况,很有可能和江南的氏族风气有关。如果从后来的东晋着眼,就能看出江南的贵族,大多数都是那种萎靡不振、坐而论道却没有处理实际事务能力的人。这也就难怪到了孙皓接班之后,对他们不敢委以重任了。
但是,陆家却是一个例外。陆家前有陆逊,后有陆抗,都是东吴朝廷最为倚重的人才。陆逊先是在外领军当都督,之后入朝为丞相,在文武两方面都非常有建树;陆抗则比陆逊更强,不但在朝中影响力很大,还主持长江防线十几年,撑起了东吴的江山。后来如果陆抗不死,西晋不会有胆量下江南。
这就让人十分奇怪,为何都是江南士族,其他三家的所谓人才,和陆家人远远无法相比呢?这可能和东吴孙家和陆家的恩怨有关。
在东汉末年,袁术曾经获得了传国玉玺,有了称帝的想法。陆逊的父亲陆康,当时是庐州太守。虽然他也算是袁术的部下,但是对袁术却非常不满,以至于袁术向他征集粮草,陆康不理不睬。袁术大怒,让孙坚去进攻陆康。结果孙坚攻破庐州,将陆家的宗族百余人尽数斩杀。而陆康,则是被孙策所杀。所以,孙、陆两家是世仇。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是陆逊,面对一个这样悲惨的局面,还有没有闲请逸致继续当一个夸夸其谈的文人?如果是的话,恐怕这个家族也就离灭亡不远了。所以陆逊只能选择奋发图强,在流行的旖旎文化之外,在学习那些实干之学。以他们家的人脉,这样做当然可以很快东山再起。所以在孙权准备收复荆州和对付刘备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陆逊。
陆逊在成功之后,其实也是处于一个临渊履薄的状态。孙权本就不是一个易于相信他人的人,更别说陆家还和自己有仇。所以在自己统治的后期,他对陆逊也是百般刁难。这样到了陆抗这一代,仍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的资本,仍然只能去重视实干之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乱世之中TUO颖而出,让自己变得有用,从而保护自家的安全。
中国有一句古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太多的家族人才凋零,都是因为失去了努力向前的紧迫新。当一个人躺着就能活得很好的时候,他自然不会再去努力!江南三大贵族的沉沦,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而陆家,则正好给出了一个优秀的反例!可见,生存的压力,才是催生人才的最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