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作为中国历史上鲜少的“重文轻武”的朝代,也是最令北方边境游牧民族虎视眈眈的朝代。其中,人们最耳熟能详的契丹族所建立的辽国,甚至一度发展到能够与北宋分庭抗礼的地步,一时间强盛无比。
契丹人的画像但不知为何,这么一个曾经辉煌过的民族,却在不知不觉之间销声匿迹,时至如今,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中,都见不到契丹族的称号。那么,契丹族是如何逐渐衰落并走向消失的?现在又演变成了哪个民族?--少数民族之中长期以来存在感颇低、鲜少人知的达斡尔族站了出来,据悉,他们可能是已知中国境内唯一的契丹后人了。
如今的达斡尔族契丹从何而来?
据史学家考察发现,契丹来源于遥远的东湖族,是东湖族下鲜卑支部之中的宇文部的支部,自己独立出来之后,便分为各自为政的八个部落,开始与同时期的北魏进行商业贸易,在恶劣的生存条件里居无定所地缓慢发展。一直到唐朝末年,契丹都只是北方边境一个不起眼的蛮族小国,对中原构不成什么威胁,甚至一度被盛世的唐朝收复,归属于大唐。
契丹族画像随着唐朝末年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五代十国的混乱大分裂时期的到来,中原地区开始变得衰弱起来。而契丹的另外一位竞争对手:突厥,也在此期间因内斗而逐渐没落。眼见压在契丹头上的两座大山全都轰然倒塌,一代雄主:耶律阿保机,便趁机带领契丹走向鼎盛之路。
耶律阿保机先是以强硬的手腕使契丹八个部落实现了统一,继而在北方边境地区称帝,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政权国家,并将国号命名为契丹,后又称辽。契丹依然沿袭着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习惯,靠掠夺他国土地资源为生,只不过这一次,已经崛起的契丹势不可挡,每逢战事、屡屡得胜。
耶律阿保机画像在阿保机的带领下,契丹不断开疆拓土、国力也愈发强盛,其势力范围最鼎盛时期,东可至日本海和阿尔泰山,南可分北宋的半壁江山,北则直达贝加尔湖畔,人口更是多达九百万人。就这样,契丹一路见证了后唐的灭亡,迎接了北宋的到来。
辽鼎盛时期势力范围大起大落的契丹
也许是安逸过了头,在“两院制”的政治体制下,契丹的内部斗争愈发剧烈,引发上层建筑的动荡不安。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一心内斗的契丹上层,也使得契丹经济发展一度陷入停滞。再加之中间也出了了两代不成器的皇帝,自知沉M酒SE、任用间吝,整个契丹看似岌岌可危。
辽景宗画像好在辽景宗的出现,挽大厦之将倾,扭转了契丹的下坡路。辽景宗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仁爱宽厚,在他的统治下,辽朝政治从往前的昏暗变得一片清明,上层建筑从动乱逐渐趋于稳定。在他统治前期,与北宋的外交关系也趋于和平,两国之间还时常互派使臣交流往来。
直到赵光义统一江南以后,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御驾北征,讨伐契丹,宋兵兵败,自此,两国便彻底交恶。不得不说,在宋朝“重文轻武”的策略下,宋兵战斗力堪称战五渣,就没打过几次胜仗,如若不改变其轻武现状,主动出击无疑于以卵击石。
萧太后萧绰的画像而辽国自然也并未因此战元气大伤,辽景宗英年早逝之后,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萧绰太后摄政,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策略,励经图治,将辽国推上了另一个顶峰。在对于北宋的关系上,也一手促成了“檀渊之盟”的外交局面,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达一百二十年的和平,得以给彼此休养生息的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檀渊之盟”看似和平,事实上,北宋却为这段关系做出了更多的付出与让步。甚至于一改中华以往泱泱大国的主心骨态势,还要年年向辽国进贡,以金钱委曲求全地换取和平。
檀渊之盟画像同时,“檀渊之盟”也让本就不重视军事发展的宋朝更加掉以轻心,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皆达到了“武备皆废”的地步,战斗力进一步下滑,为后来金灭宋的“靖康之耻”埋下了祸根。
契丹的衰亡
正所谓“国无外敌者,国恒亡。”长期的和平不仅使北宋的思想逐渐麻痹,也同样麻痹了辽国的思想。辽国,在长久的和平之中,也不免步入了盛极而衰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而其灭亡的祸根,正在辽兴宗这一代。
辽兴宗与法天皇太后辽兴宗的生母法天太后,毕生理想就是做一位像萧绰那样把持朝政的女皇,却只是徒有野心、没有能力。再加之辽兴宗与法天太后素来关系不和,所以辽兴宗几乎将全部的经力都用在与法天太后的夺权之中,都没有什么经力用来治国理政,再加之政治腐败、经济下滑,辽兴宗多次征伐西夏皆无果,反而B得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夺权这边,奈何法天太后实在过于强势,辽兴宗在夺权失败之后,便彻底一蹶不振、整日沉M酒SE、不理朝政。而法天太后治国能力平平无奇,也并未像萧绰那样挽大厦之将倾,反而加速了辽国的灭亡。
金辽宋局势图与此同时,女真族建立的金朝,也在悄然崛起,对宋辽两国虎视眈眈。时任北宋皇帝的宋徽宗,眼见辽国正在逐渐衰落,便有意想联合金国灭了辽国,夺回被辽国占领许久的燕云十六州,好做出些丰功伟绩。
就这样,北宋与金国缔结了“海上之盟”,用金钱“雇佣”金国攻打辽国。而孱弱的辽国也早已不是金国的对手,很快便惨遭灭亡,皇室宗人也纷纷展开逃亡。强势起来的金国,也并未按照当初与北宋所约定的那样,将打下来的燕云十六州归还北宋,而是一路南下,灭了北宋。
幻想着海上之盟的宋徽宗如今的契丹族
那么,契丹族最后去了哪里呢?按照惯例,金国灭亡辽国之后,自然会对契丹族人赶尽杀绝。被B无奈的契丹族,便被迫向蒙古高原和新疆东部迁徙,离金国越远越好。但金国并未就此放过他们,很快便控制了蒙古高原和新疆东部,B得契丹族一路继续向西北逃去,最终在遥远的中亚地区建立了西辽。
不过西辽也没维持多久,便被金军再度打散。到了这个地步,一路艰难苟活的契丹族人口锐减、从曾经的泱泱大族沦为了少数民族。为了生存,顽强的契丹族甚至迁徙到了伊朗地区,并逐渐融入了当地的伊斯兰教,成为了如今伊朗的吉尔吉斯人。
吉尔吉斯人照片除了“北漂”的契丹族,也有一少部分契丹族人选择了“南逃”,这部分南逃的契丹族,通常没抱着什么复国的希望,为了保全新命,他们彻底融入了中原地区,与汉人通婚,以不断稀释自己的契丹族特征,并改姓为“肖”或“刘”,完美地与中华民族融为一体,得以逃过金人的剿杀。
当然,也有一部分契丹人选择摆烂,接受了金国的统治和奴役,并选择与自己种族、习俗更接近的满族人通婚。不过,臣服于金国的他们,也要被迫改姓为女真姓氏或满族姓氏,到了清末,这批与满族通婚的契丹人大多改姓为“舒”。据说,作家老舍,原名舒庆春,就是一位祖上是契丹人的满族人。
如今的达斡尔族除此之外,也有一部分辽人,“誓不食金粟”,向东北迁徙,蛰居在黑龙江、内蒙古地区,得以保全下来,并始终维持着族内通婚,将契丹族的文明与特征得以保留至今,并成为了五十六个民族的一员,如今我们通常叫他们达斡尔族,在他们聚居的族群之中,依然还能看见用契丹文字篆刻的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