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 张勉效
一、楔子
解题:弄盏传杯青歌曲,蝶使蜂媒虔诚心:其意是,我在这里设筵饮酒欢娱,不问生人熟客,只要笑哈哈陪着饮酒,传递我的诚恳心意(弄盏传杯青歌曲,语出:元.无名氏.点绦唇.淡扫蛾眉套.青歌儿曲:「不问生熟办酒食,他便要弄盏传杯」。 孤本元明杂剧.锁白猿.头折:「做一个洗尘的茶饭,摆一个庆喜的筵席。闹垓垓觥筹交错,笑哈哈弄盏传杯」; 蝶使蜂媒,语出: 清. 张潮 《板桥杂记.小引》:“鶯喉燕態,盡屬奇觀;蝶使蜂媒,都歸大雅”; 虔诚,指恭敬而有诚心,出处:北周·庾信《祀五帝歌》:朱弦绛鼓罄虔诚,万物含养各长生)。
起因:笔者有幸得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学者郑明星、车今花、曹赛撰写的《张浚张栻父子宁乡遗迹考》。庆幸之余,便在其《遗迹考》文献里原封不动的摘选了一小章文字,呈献给读者,借以说明张栻与宁乡确有不一般的请感。
二、摘录
张浚张栻父子宁乡遗迹考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郑明星、车今花、曹赛
摘 要:宁乡出土了南轩书院的遗址和张浚、张栻父子墓祠遗址等,证明二人确实葬于宁乡,有力地反驳了古人对其葬地的质疑。张氏父子特别是张栻,与宁乡往来密切,感请浓厚,受到后人尊崇。后人不仅为张浚、张栻父子修建祠堂,购置祭田,其后裔也享受恩荫。宁乡在塑造本地文化时都向张氏父子追溯。张氏父子在宁乡的历史遗迹,已成为宁乡地域文化形成的实质内核。
三、张浚张栻父子与宁乡文化的形塑
张浚张栻父子不仅葬于宁乡,张栻还与宁乡往来频繁,对其怀有浓厚感请。正因如此,二公特别是张南轩在宁乡逐渐被塑造成文化符号。这个文化符号经过几百年的沉淀,成了宁乡文化的经神内核。宁乡文化的形塑,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现象,而是随着张南轩在中华大地,特别是在湖湘地区影响的逐渐扩大而日益深化。张氏父子逐渐成为形塑宁乡文化的核心。
1、对张浚张栻父子的祭祀
对张氏父子的祭祀,主要体现在对南轩书院(二公墓祠)的修复、维护、购置祭田等。综合各方材料,可以将南轩书院(二公墓祠)的兴建、修复、祭田购置及奉祀人等请况,按纪年整理如下:
南宋隆兴二年(1164):八月二十日,魏国公病逝江西余干,十一月南轩公与弟杓葬魏公于宁乡枫林龙塘,即今宁乡十都官山。
乾道三年(1167):十月初三日,朱晦庵先生撰魏国公行状。
淳熙七年(1180):二月二日,南轩公卒江陵府,其弟杓扶柩袱葬魏公墓右。朱晦庵为张宣公撰神道碑铭。
嘉定七年(1214):赐谥南轩公曰宣。
景定二年(1261):追封南轩公为华阳伯,崇祀宣圣庙廷。
元至元十九年(1282):南轩公曾孙铿公官九江道,仗义负信国公文天祥遗骸归葬江西吉州,遂寄居太和圳上。
明洪武元年(1368):南轩曾孙铿公后裔源昇公,慨念祖宗丘墓之乡,思归沩宁,其子景文公携兄贵文和绍文,由江西返归沩宁,贵公居山底,绍公居水口,景公居汤溪,并在四都三区烧汤河建有宗祠,惜明末兵毁。
英宗朝(1427--1464)年:下旨免除张栻后裔差役。
弘治间,张魏公张南轩先生祠,旧在儒学右,弘治间改东斋后梓潼庙为之。
嘉靖三年(1524):邑令胡明善因宣公官山旧制增置祠堂,勒竖朱子所撰神道碑铭,并添置官山墓田四十亩,衡山刘侍御黻请杨廷和作《重修张魏公父子祠堂碑记》。
嘉靖十九年(1540):分巡杨祐重修官山祠宇。
万历三十年(1602):邑令沈震龙建祠于桂香岭文昌殿左,肖像祀之,委县丞芮良材、训导李逑查修复官山祠宇。
崇祯十一年(1638):邑人陶汝鼐清田仅得三十亩,建祠堂五间,手题魏宣公二公神主。
康熙四十三年(1704):邑令钟灵秀请改墓田,巡宪赵申乔令寺僧退还墓田归儒学管理,每年春秋派遣教官亲往官山致祭,赵申乔题“濬源泗水”匾额。
五十五年(1716):义裔举人启斌暨阖族请邑令修建墓前祠堂。
五十六年(1717):邑令于采清查县前铺屋和官员地租银两作何支用呈请抚宪李发甲,奉批此项租税银两存于县库房用作修建开支。是年,羲裔兴隽等呈请教谕王玉章奉批先贤张公每年春秋二祭,定以两仲末丁为期。五月官山飨堂告竣,前县令历升山西道御史陈嘉猷作《重修魏宣二公墓前祠堂碑记》。
雍正九年(1731):观风整俗使者李徽题“濂洛闻知”匾额。
十三年(1735):羲裔启斌倡族重修官山神道碑。
乾隆十二年(1747):义裔志慊、志浑、志涵,呈请抚宪杨锡绂,咨部设立奉祀生一名,以光俎豆。
二十一年(1755):龙阳县裔美儒、美士等禀奉抚宪陈宏谋,陈宏谋批南轩先生墓祠奉祀生张志洁优免,张美儒、美士亦南轩后裔,一并优免,竖碑县署头门。
三十五年(1770):义裔举人锡麒由巴陵回归故里,倡贵绍景三房后裔捐资修建城南公祠于宁乡县弹弓岭。
四十一年(1776):十月初八,城南祠首士倡族购买二都十区大坪水田八亩以作祭田。
五十一年(1786):八月初四,城南祠首士倡族购买二都十区大坪神山园水田二亩作祭田。
五十九年(1794):十二月初九,义公裔购买贺宏才一都十一区湘乡街水田十四亩,归城南公祠,永为张栻祭产。
嘉庆三年(1798):义裔炳祖培璠、义裔思炯思勉等倡族续修官山祠墓。
十三年(1808):邑令陈玉垣严惩悍佃剪伐官山树木,令奉祀生自行招募守墓人,公立条规,详报府宪,奉批允行并作《魏宣二公墓山碑记》。
十四年(1809):十月二十二日,贵绍景三房后裔捐资购买宋本立三都一区西城外山川坛瓦屋二进,公议重建南轩公祠。
十七年(1812):邑令王馀英论贵绍景三房后裔建南轩公祠于邑西城外山川坛,于是县城有两所轩公祠。八月十五日,西城外宣公祠首士购买张阿庞一都十一区湘乡街官道傍木架茅屋一进,招佃收税用来补贴祭祀费用。
十九年(1814):城西南轩祠置有湘乡街祠田十四亩,并铺屋收租以供祭祀。
二十二年(1817):邑西城外轩公祠落成,刊立碑记。
道光三年(1823):抚宪景嵩批准湘乡湘潭南轩后裔同宁乡后裔例,一并优免。
四年(1824):五月,义裔生员程超等与苏商就城南祠历管湘乡街陶湖车埠一事聚讼。先是邑令陈书畴审结,后苏商翻供,历七年,府宪张锡谦才提讯断案。
六年(1826):宁乡张敬夫后裔立优免碑,宁乡孙县令给发优免碑文。
十二年(1832):南轩嫡裔迁居湘潭者一律优免。
二十一年(1841):贵绍景三房重修西城外轩公专祠,并勒碑。
咸丰二年(1852):邑令齐德五商之奉祀生茂轮,倡族捐资重修官山中栋,南轩公主堂及左右角门,并出严禁滥派夫役告示。
五年(1855):官山中栋完工。
八年(1858):景文裔倡捐祭田,祭祀略有盈余。
同治元年(1862):沩水涨发,西城外轩公祠悉就倾圮,公建庄屋以安佃居,神主移入城南祠,于是贵绍景三房重修了城南祠。
二年(1863):义裔城南祠总管莆田经营城南祠湘乡街祠田。
六年(1867):教谕黄鹤、训导李冠英,商之宣公后裔,筹款重修魏宣二公坟墓。
七年(1868):邑令郭庆飏商之宣公后裔,重修官山后栋魏公主堂。记录奉祀生前有张志洁,后有鸣瑞、茂轮、广荣。是年,广东按察使张铣上“忠孝勤俭”匾额。
八年(1869):义裔茂兰禀请抚宪刘琨,批准宁乡后裔一并优免,勒碑,书“昭垂久远”四大字。是年修缮张浚张栻墓。
光绪二十八年(1902):学使张预题联上之。联云:“天以理学启湖湘,濂洛诞其前,西山敷其后,惟公更终老,是邦崱屶大沩峰,三古延陵例赢博;人藉烝尝绵子姓,循吏合一传,儒林授一经,自我来仰瞻,宗望渊源小洙泗,千秋阙里俪新安。”
民国八年(1919):湖南督军兼省长张敬尧谋伐魏公宣公坟山树木,在京在长后裔联合阻止砍伐事件。
附:南轩书院《二公墓祠》纪年,综合了多部文献的资料,包括康熙、同治、民国《宁乡县志》,乾隆《新修宁乡玉潭书院志》、道光《张氏六修族谱》、民国《沩宁张氏九修族谱》、《宁乡水口张氏八修谱》等
2、根据南轩书院(二公墓祠)的兴建、修复、祭田购置及奉祀人员等请况,可以知道如下信息:
(1)张氏父子受到广泛的祭祀。祭祀二公的祠堂虽然以南轩书院(二公墓祠)为主,但从明代到清代,宁乡一县前后就有六处祭祀祠堂,这说明当地对二公祭祀相当重视。先是明弘治前在县儒学右建有祠堂奉祀;弘治间又改东斋梓潼庙为二公祠堂;嘉靖三年,县令胡明善建南轩书院和二公墓祠;万历三十年县令沈震龙建祠于桂香岭文昌殿左,肖像祀之;乾隆三十五年,义裔举人锡麒倡贵绍景三房后裔捐资修建城南南轩公祠于宁乡县弹弓岭;嘉庆十七年,邑令王馀英与贵绍景三房后裔建南轩公祠于邑西城外山川坛。倡建此六处祠堂者,有二公后裔,有当地官员,也有文学后进、乡贤士绅。因此,二公的祭祀已经不是单纯的祖先神祭祀,而具有官方的先圣先贤祭祀规制。礼有五经,莫重于祭,这是慎终追元、传承统绪的重要方式。
(2)南轩书院(二公墓祠)多次修建和维护。如其所见,从嘉靖三年到民国初年不到四百年的时间,由官府或者张氏后裔主持,南轩书院(二公墓祠)有确切讫录的修复次数达十二次之多。这些文献记载正好可以与考古发现的残碑相互印证。如嘉靖三年重修请况,我们参照县志及族谱,除极少数文字有出入之外,关键信息几乎完全一致。还有两次大修,康熙五十六年和雍正十三年。这些都得到传世文献和碑刻资料的“双重”印证。在宁乡的南轩后裔和地方乡贤们不遗余力地修复二公墓祠,可以看出他们对二公的敬仰与维护。他们修建和维护的不仅仅是一处祠堂,更是一处文化圣地。
(3)多次购置祭田。祭田是祠堂能够举行祭祀活动的经济来源。从嘉靖年间修建开始,南轩书院(二公墓祠)即有祭田四十亩,而后屡有侵占,又多次清查。康熙四十三年规定祭田归儒学管理,并派教官亲往官山致祭。祭田的多次购置,以及纳入官方管理,体现出地方社会以及当地官府对张栻父子的尊崇。
(4)后裔奉祀生和徭役优免。这是朝庭为了彰显奉祀对象的荣誉功勋而表彰其后代的重要举措。南轩书院(二公祠墓)有专门的奉祀生始于乾隆十二年,由南轩后裔呈请抚宪杨锡绂,咨部设立奉祀生一名。到同治年间,皆有优免记录,并且勒石刻碑,以为昭垂久远。从张氏族谱来看,南轩后裔奉祀先祖,期间虽有短暂中断,但从南宋末年到整个元代,前后持续了很长时间。洪武年间,南轩公曾孙铿公后裔因“慨念祖宗丘墓之乡”,从江西迁回宁乡,形成了汤溪、水口、山底三房。往后二公墓祠的修复、维护,就与这三房后裔息息相关。他们向朝廷争取祠墓奉祀生和后裔徭役优免待遇,其原因正在于张栻的文化地位和贡献。朝廷应允其请求,正是张栻父子受到尊崇的表现。
宁乡在塑造本地文化时都向张氏父子追溯。张氏父子在宁乡的历史遗迹,已成为宁乡地域文化形成的实质内核。由此可证。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作者系宁乡巷子口黄鹤村太阳冲人,一九五二年出生。现为宁乡市政协文史调研员;张浚张栻思想研究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