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很多地市纷纷出台刺机楼市的举措不断降低购房门槛~无奈对不少刚需用户来说目前总体的房价还是非常高。以至于不少人慨叹,不要小别墅不要大平层!哪怕在城市里有一间茅屋也行啊~
这也让人不由得想起杜甫那首流传千古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写道:“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投亲靠友,好不容易在成都一条小河边盖了一座茅草屋,心想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郁闷的是到了秋天大风裹挟着大雨,茅草屋变得四处偷风七零八落……那一刻他就想,如果天下的贫寒之士都能有一所坚固的好房子住,该多么让人开心啊!
其实在古代,茅草可不是寻常之物。例如《尚书·禹贡》记载:“厥贡惟土五SE。孔颖达疏:‘王者封五SE土以为社,若封建诸侯则各割其方SE土与之,使归国立社……四方各依其方SE皆以黄土覆之,其割土与之时,苴以白茅,用白茅裹土与之。’”
周王铺填社稷坛时,会用到五种不同颜SE的土,代表五方(东南西北中)。在分封诸侯的时候,周王按封地所在的方位,取坛上一SE土,用白茅(通称茅草,此外周天子御用的还有香茅)裹着,然后授予被封的诸侯,供其在封国立社(称作“茅社”)~
这个典故诞生了成语“裂土分茅”(也作分茅裂土、分茅胙土),本意是指周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一种仪式,象征帝王授予诸侯以土地和权力。
白茅最早出现在《诗经·静女》里:“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这里的“荑”就是白茅。一个小仙女从野外归来,顺手采了一束白茅作为礼物送给小哥哥,让他喜不自胜,接过来不停地说“好好看啊!”
《诗经·硕人》则写道“手如柔荑,肤如凝脂。”美人的手用初生白茅的嫩芽来形容,这里的白茅成了美人的代称,谁还说白茅不美丽!
《诗经·白华》还有“白华菅兮,白茅束兮,之子之远,俾我独兮”的诗句,用白茅捆成束,象征爱请的和谐、坚贞。
《左传·宣公十二年》则记载:“……(楚)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意思是楚国军队在行军打仗时,前军扛着旗帜,如果遇到什么问题就用它打信号通知后军。这里的旗帜是用茅草制作的~成语“名列前茅”就据此而来。
白茅(茅草)还是祭祀用品之一,祭品必须摆放在白茅做的垫子上。另外祭祀时将酒倒在白茅上,若酒渗入其间,就表示神明已将酒饮下了~~也因为这个,后来引申出白茅具有驱鬼辟邪的作用,也可用来召唤神明。
《左传·齐桓公伐楚》还记载了一件趣事:鲁僖公四年(公元前556年)春天,齐桓公率军攻打楚国,楚派使者问齐桓公,你们在北边我们在南边,咱们从来井水不犯河水啊,为啥要攻打我们呢?
齐桓公的宰相管仲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斥责楚国不向周天子贡献茅草,影响了天子的祭祀,所以我们齐国要代为过问这件事。楚国使者说没上贡茅草确实不对,我们以后不敢了~~原来“白茅”贵为诸侯国向周天子进献的贡品呢!
可以看出,白茅(茅草)最开始是神圣、高洁之物!只不过后来“礼崩乐坏”,它随之失去了光环,变成了寻常、粗鄙之物,普通百姓拿它来盖房子~~此后相当长的时间,茅草屋都是古人最为常见的居所,毕竟对普通收入或阶层的人而言,在城市里购买或自建瓦房,都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
甚至如大文豪苏轼,其子想在东京汴梁结婚也为无房发愁呢~最终向好友“借”了一处房子才算满足了亲家母必须“有房”的要求。他弟弟苏辙官至宰相,结果70岁那年才买了房,而且不是在都城而是在许昌~~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北京与燕郊。
所以即使在古代,如果有一个茅草屋也是可以的!相当于今天的经适房或回迁房~~但还是希望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愿望能在当今实现。
当然,除了“居者有其屋”,如果还能“耕者有其田,病者有其医,勤者有其业,劳者有其得,少者有其学,童年有其乐,读者有其校,弱者有其助,老者有其养,车者有其位,工者有其薪,农者有其地,商者有其利,优者有其荣,能者得其用,阅者有其悟,学者有其为。”那简直就太美了!
(本文原创,图源网络,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