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末年,因畏惧秦国的强大,韩国国君派间谍前往秦国,希望用计拖垮秦国经济,可计划进行了一半,间谍便暴露了身份,秦王大怒衣杀之,可这人说的一番话却让秦王转而对其委以重任。
战国末年,秦国日益强盛,大有吞并天下之势。而与之接壤的韩国恰恰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也成为了秦国攻伐的对象。
有大臣向韩桓惠王进献了“疲秦”之计,说韩国无法如秦国一般强大,但可以想办法让秦国变得弱小,这样它也就没有心思打韩国了。
不久后的一天,秦国皇宫外来了一人,自称是韩国人,名叫郑国,是来为秦王献上千秋之策的。
郑国其貌不扬,秦始皇不免对他有些轻视。
但郑国不卑不亢,上来就说:秦国如今虽然强大,但想吞并六国却是妄想。
群臣见此话出自一个韩国人之口,不免嗤笑出声。
郑国仿若未闻,继续说:秦国如果摆出统一天下的架势,就是和所有国家为敌,秦国虽强,但真的可以对抗所有国家联手吗?
有人冷笑道:我们秦军所到之处,攻无不克,这一点你们韩国人应该最清楚吧。话音一落,引来一阵哄笑。
郑国却不以为意,接着说:秦军虽强,但秦国的国力尚不足以支撑久战。一旦战况持久,秦国的粮食产量恐将无法供给大军的消耗。而统一天下又岂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郑国的话打动了秦相吕不韦,便问:那你有什么高见?
郑国取出地图,用手指一圈道:我可使关中平原变为万顷良田,不但能多养活十数万人口,也不需要再为粮食不够而发愁了。
此话令秦始皇兴奋不已,忙问:先生有什么办法?
郑国说自己可以帮秦国修一条水渠,解决困扰关中平原的灌溉问题。
但吕不韦却皱了皱眉,因为关于向关中平原引水的事,秦国内部早就讨论过多次了。
大名鼎鼎的“都江堰”就是秦始皇的曾祖父在位时修建的, 都江堰让川西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也成为了秦国的大粮仓和崛起的基础。
所以论对水利工程的认识、重视和人才的储备,秦国绝不输任何国家。
但关中平原土质坚硬,施工难度极大。从哪引水,如何施工,几经论证都找不到好的方案。试问郑国凭什么说他可以做到呢。
郑国在泾河和洛水间画了条线,横贯整个关中平原。
这条线在地图上只有短短一条,但现实中却有几百里长。众人见了纷纷摇头,觉得郑国痴人说梦。
郑国不慌不忙地说:泾河高而洛水低,只要抬高泾河的水位,再从侧面开一个口子,就能让泾河水依照地势流向洛水。
这番话令秦始皇拍案叫绝,赞叹道:先生大才,只是不知道修这样一条水渠需要多少人力和时间呢。
郑国胸有成竹地说:可能要动用10到20万劳工,花费十几年的时间。
是统一天下,成为千古一帝,还是花十年时间修建水渠,成就万载基业。秦始皇和吕不韦商议了很久,考虑到秦始皇年龄尚轻,两人最终选择了后者。
公元前246年,水渠正式开工,因广征徭役,大量土地没有充足的人手去耕种,秦国再无力支撑庞大的战争消耗。
此后的数年间,秦国仅对韩国发动过一次小型的战争,“疲秦”之计取得了成功。
然而就在计划最顺利的时候,郑国间谍的身份却暴露了。
得知实请的秦始皇大骂外国人都是养不熟的白眼狼,吃我的喝我的,却暗地里做间谍,应该全部赶走。
丞相李斯一听慌了,因为他自己就是外国人,赶紧写了篇《谏逐客书》劝解秦始皇。
李斯说:大王您身上的美玉,宝珠,佩戴的宝剑,给您拉马的名驹,没有一样产自秦国,只要是好东西,都可以为陛下所用,难道一定要秦国本地的才行吗?
其实秦始皇说的只是气话,他才舍不得真把能人遣散呢,不过对于郑国,他是恨得牙痒痒。
他怒斥郑国:我这样厚待你,你却偷偷为韩国做事,坑害我秦国。
郑国一脸诧异: 修渠不过帮韩国延续了几年的寿命,对秦国却是万世之功,怎么能说我坑害秦国呢?
秦始皇听完脸SE稍缓。
郑国又说:当初为了勘察地势,我在崇山峻岭间爬上爬下,此后也是日夜草劳,这个渠倾注了我的心血,和我的孩子又有什么分别呢。我奉韩桓惠王之命来秦,可如今他已死,韩国的事也就再与我无关了。
听了郑国发自肺腑的话,秦始皇不仅赦免了郑国,还让他继续主持修渠。
这条渠由泾河出发,向东绵延300里,直达洛水,横穿关中平原。自公元前246年开工,每年动用10多万劳工,耗时10年最终修建完成。
水渠的作用甚至超过了郑国的预期,因为泾河多泥沙,大量的泥沙随河水而下,覆盖了关中原本的盐碱地,让原本的瘠土化为了沃野良田。
自此秦国多出了4万公顷的高产田地,年产粮11万吨,足够额外养活20万人,因为郑国的巨大贡献,秦始皇将这条水渠命名为郑国渠。
此后,秦国的国力日益强盛,郑国渠完工6年后,韩国第一个被秦所灭,15年后,秦国实现天下一统。
郑国渠至今流淌,郑国的名字也以这样的方式一直被历史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