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85周年#
“七七事变”后,带领29军抵抗日军的宋哲元将军,是中国最早的抗日将领,他一直被世人称为“爱国将军”。但他的结局却并不好:天津失陷后,他因自知犯下了极大错误,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而请辞。
两年后,他因郁郁寡欢染病,不久含恨而终。
宋哲元
宋哲元是个极果敢且有魄力的人,“七七事变”前9年,被任命为陕西省主席兼剿匪总司令的他,率部击毙党玉琨部2000余人,同时杀掉了5000俘虏。
可这样的宋哲元,却在“七七事变”后,天真地寄希望于和谈,并因此上了日军的当,错失了最佳战机。这般矛盾背后,与宋哲元当时面对的复杂局势有关。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宛平县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后有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驻军第29军37师219团奋起还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29军大刀队
“七七事变”的第二天,即1937年7月8日,蒋介石一边电令冀察政务委员会固守宛平待援,一边给时任29军军长的宋哲元下指令。以下是指令内容:
“一、不得签订任何条约;二、不得后退一步;三、准备牺牲。”
这个指令的意思很明确:可以谈,但是态度一定要强硬。如果不谈,就要坚决抵抗,往死里打。本来,这条指令是没有问题的,可蒋介石在发布这三条指令后,还补充了内容。蒋介石的这个补充主要是两点:
“一,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二,不屈服、不扩大之方针,就地抵抗。”
很明显,蒋介石的补充内容,与他之前的三条指示内容是互相矛盾的。蒋介石前面的指令明明说了“要坚决抵抗”,这里却强调“不扩大”,“就地抵抗”,这不就等于“坐等挨打”吗?
右二为蒋介石;左二为宋哲元
宋哲元非常清楚,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一直“消极抗日,积极剿共”,“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杨虎城B蒋抗日,蒋介石确实有变化。但他的变化是否是彻头彻尾的?这点,宋哲元莫不清楚。
蒋介石的这份互相矛盾的指令下下来后,宋哲元左右为难。他比谁都清楚,要“不扩大”、“就地抵抗”着战斗,只有一种可能:他和所有29军守军,活活等着被打死。
宋哲元不怕牺牲,他的弟兄们也不怕,可问题是:这样的牺牲真的有必要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宋哲元想不明白。
就在宋哲元怎么也想不明白之际,日军一面与中国军队交涉,一面不断向北平附近的丰台增兵,他们发动侵略战争的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
“七七事变”后的第三天早上6点,日军向宛平城内开炮,持续1个半小时,共发色炮弹70余发。
此时的宋哲元清楚,他必须尽快做出选择。按照宋哲元的脾气新格,在这种请况下,他不可能咽得下这口气。可他想到了“大局”,即蒋介石的“不扩大”的指示,他决定跟日本人和谈。
和谈的结果是:中国守军大部撤离宛平,城内仅留下少量守军。而此时,日军还在不断增兵。如此一来,守军和侵华日军的军力对比,进一步拉大了。
真正的谈判,从来是实力,宋哲元没能明白这点,他一心只想着顶头上司蒋介石的指令,没心思顾及其他。
另一方面,宋哲元认定:和谈,就和谈到底;打就干干脆脆地打。如果又想和谈,又想打,还不如直接打。所以,某种意义上,宋哲元对蒋介石的指令,一开始就保持着不理解。
宋哲元既然选择了和谈,那么,他就一定会尽一切可能地去和谈。这不仅因为一旦开战,他们就是死路一条,还因为他觉得和谈是有希望的。
7月18日下午,宋哲元参加日本华北驻屯军前司令官田代皖一郎的葬礼,并偕张自忠、邓哲熙等5人前往天津日租界拜访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
张自忠
此时的一切都让宋哲元以为:和谈的声浪已经转高了。他并不知道,他的这一感觉,是日本人经心设计的缓兵之计。
19日,宋哲元下令:将北平城内各要道路口的沙包、路障等防御工事拆除,并开启已经关闭的全部城门。谈判期间,日军依旧不断往平津增调部队。
如此一来,中国军队的防御工事越来越弱、兵力越来越少……
7月20日,即“七七事变”后的第14天,日军再次炮轰长辛店及宛平城,给中国军民造成很大伤亡,吉星文团长及宛平县保安大队孙培成等人负伤。
宛平城的弹痕
日军越来越嚣张了,是啊,在他们眼里,此时的守军,因为不断妥协,已经越来越弱了,他们怎么能不嚣张呢?
面对不断恶化的局势,宋哲元依然抱希望于和谈。之所以如此,自然是因为:他依旧不能确定蒋介石的真实意图。
蒋介石实际已看出日军的心思,他曾果断命令宋哲元,提前抓住有利形势进攻,以占据战场主动权。可宋哲元一直被“先入为主”的那个补充指令禁锢着,蒋介石之前的消极抗日,也影响着他的判断。
22日,宋哲元会见熊斌、刘健群等国民政府中央代表,也是在这番沟通后,他才终于确定:不管蒋介石本人态度如何,此时的中央已经有了抗日决心。
23日,宋哲元停止和谈,开始作应战必要准备,中止第三十七师南调,命令石友三保安队即行在西苑布防,并秘密调遣赵登禹部一个团进驻北平。
可此时,一切似乎已经太晚了。两天后,日军在平津一带的部队已达6万余人,且已完成战斗部署,对第29军已形成压倒新的优势……
正式开战后,中国守军虽临危不惧,死守阵地。可因为敌我火力相差巨大,仅仅几天后,日军突击队就突入了宛平城内。
长城抗战中国将士留影
包括宛平城中国守军在内的掩护部队完成任务后撤退至长辛店,旋即撤往河北。从此,整个北平完全沦入日军之手。
30日,天津也跟着沦陷了……
北平、天津的沦陷,确实与宋哲元有着很大的关系。若非他判断错误,日军不可能如此顺利攻占平津。可在当时的请况下,即便宋哲元一开始就抛开所有积极对抗日军,也仅仅只是拖延平津沦陷的时间罢了。
不得不说,中国的这段屈辱,归到根本处,是国贫家弱,其他的,都只是“雪上霜”罢了。
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勿忘国耻,铭记教训,自强不息,才能让历史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