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保卫战第一阶段,中国军队的大炮威风八面,一炮就将68师团师团长佐久间为人送上了西天,而日军只有小钢炮,小钢炮不但不是美国大炮的对手,而且对中国军队机抢阵地的堡垒也无法构成任何威胁。
日军的炮兵部队在哪里?
日军的炮兵部队在长沙。日军的步兵一向进攻神速,在东南亚,这些拿着三八大盖的步兵徒步追赶一触即溃的英国人,用光脚板赶上了英军的汽车,日军东南亚派遣军大将山下奉文指向哪里,日军就打向哪里。
仅仅半年,日军就拿下新加坡、东印度群岛、菲律宾、泰国、缅甸、马来亚、所罗门群岛等东南亚地区,建立了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
在中国,日军的步兵依旧冲锋在前,他们想当然地以为仅仅依靠步兵,就能打通大陆交通线。
然而,在中国,日本失算了。68师团和116师团占领长沙后,就一路狂奔突击,把炮兵远远地甩在了后面。他们错误地认为,弹丸小城衡阳在两个师团的急攻下,一举可破,没想到,68师团长一命归西,68师团被打残。
衡阳保卫战开始的第七天,日军炮兵的先头部队才带来了30门山炮,但是,为了追赶这两个师团,每门山炮仅配置15发炮弹。450发炮弹,对衡阳守军构不成任何威胁。
反观中国军队炮兵部队,每个人都训练有素,技术熟练,当时的炮兵都是军之骄子,炮兵连排一级的干部都是从黄埔军校毕业,可谓是经英中的经英。每门大炮都发挥了极大作用,每个士兵都是神炮手。
7月2日,筋疲力尽的日军不得不停止攻击,等待后续的炮兵部队。7月11日,日军炮兵部队来到衡阳城下,116师团师团长岩永汪发动第二波攻击。
日军的大炮将衡阳地面上的所有目标都摧毁了,日军飞机也参加了围攻,老兵卢庆贻回忆,当时,各个部队之间的电话线都被炸断,不得不派通信兵传令。第10军指挥部也被迫从城外的土山上,搬迁到了城内的中央银行里。
飞机、大炮过后,日军故伎重演,士兵端着上了刺刀的三八大盖进攻。中国军队死战不退,即使战至最后一个人,也不会退出阵地。就是这最后一个人,也要拉响手榴弹,与冲上阵地的鬼子同归于尽。
多少年后,老兵王乐平还清楚地记得这么一件事。预十师有一个营坚守一处仓库,日军用火炮猛轰,飞机投弹,士兵蜂拥而上,守卫的战士全部壮烈牺牲。
团长姓曾,他准备夜袭,将仓库夺回来,可是仅仅能够组织到29个人。曾团长在向师长葛先才汇报请况时,请求派援兵支援。葛先才答应援兵随后就到。到了夜晚,援兵果然到了,竟然是葛先才率领的副官和卫士,仅四人。
29个人看到师长葛先才亲自来增援,全都落泪了。曾团长说,师长你就在团部指挥,看我今晚夺回阵地。
午夜时分,曾团长提着大刀,率领32个人的敢死队,偷偷地莫到了仓库阵地,一通砍杀,将鬼子赶了下去。32个人,只回来了十个人。
中国军队伤亡惨重,日军的伤亡更惨重。
116师团有三个联队,而最强悍的是133联队,这是一支在日军中赫赫战功的联队,也是日本侵略史上声名显赫的黑濑联队。
在常德保卫战中,就是这个联队最先冲进了常德城;在历次长沙会战中,这支联队都与第10军交过手;在抗日战争中,这支联队双手沾满了中国军人和中国平民的鲜血。
但是,在衡阳保卫战中,这支日军部队中一等一的联队几乎伤亡殆尽。133联队第一大队仅剩80人,全部带伤;第二大队仅余7人。日军一个大队有1100人。1100人仅剩七个人,这种战争的惨烈不难想象。
中国军队没有食物,日军更缺少食物。
《日军战史》记载:
“期间粮秣之补给,亦未中继,部队所携带之给养,只维持了最初之四天,即已告罄,而后之20余天,初则于附近之村落搜集,及至村落之粮尽,乃于附近之田中割稻壳,以钢盔捣成白米,炊煮后掺盐食用。步抢弹要用罄,唯有以劈刺,去发挥日军之看家本领,如此维持战斗达20余天。”
日军没有做好任何准备,就狂妄地进攻衡阳;衡阳守军坚壁清野,以逸待劳,日军焉能不败?
早在战前,衡阳老百姓就迁走了,粮食掩埋,日军走进的只能是一座座空落落的村庄,即使掘地三尺,也不一定能够找到粮食。
日军就盯上了还没有成熟的庄稼。但是,农具全被农民掩藏或者毁坏,炮弹又将平地炸出坑沟,日军只能用钢盔来加工水稻。衡阳城里上了年纪的市民说,日军那时候也弹尽粮绝,甚至有日军开始吃树皮。
中国军队缺少弹要,日军更缺少弹要。每天都有大量美军飞机从芷江机场起飞,疯狂地轰炸日军从长沙到衡阳的补给线。陈纳德的航空队技艺高超,每个人都有多年的飞行经验,甚至有的还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
反观日军飞行员,则多是新兵。日军最有经验的飞行员那时候都在太平洋战场上与美军飞行员厮杀,每天以几何级数量死亡,美军飞机比日军飞机高一个等级,而飞行技术更不可同日而语。
衡阳保卫战中,中国军队还能够接受陈纳德航空队的空投物资,而日军只能饿着肚子端着空抢冲锋。
衡阳保卫战,中国军队每时每刻都书写着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篇章。
今天是“七七事变”爆发85周年,也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开始。从此,无数中华儿女浴血奋战,奏响了反抗侵略的英雄壮歌。
如今,山河无恙,国泰民安。但那段充满硝烟的历史,我们铭记在心,永不敢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