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是挟天子,但没怎么令诸侯;曹草一开始并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是“奉主上以从民望”,后来演变成挟天子以令诸侯了。
就算董卓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曹草成功、董卓为什么失败呢?笔者浅析如下:
一、对朝廷的政局来说,董卓是乱政者,曹草是治乱者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外戚受到排挤,党锢之祸上演得很机烈。其实就是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对权力的争夺。宦官集团以十常侍为代表,外戚集团以大将军何进为代表。
何进为了诛杀十常侍,听从长了一个猪脑子的猪队友袁绍的建议,请董卓带领凶悍的西凉兵入京,想借助外力除掉宦官集团。不想做事不密,计划泄露,董卓还没进京,何进的猪脑袋就被宦官砍下了。
董卓已经来了,不管何进死不死,都要进京的,借着为何进报仇的名义,诛杀了宦官集团,并挟持了少帝刘辩。
为了显示出董卓同志的至高无上权威,董卓又擅行废立,废了少帝刘辩为弘农王并派人杀之,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这就是汉献帝,以便自己更好地控制朝政。
董卓任命自己为相国,封郿侯,“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如果仅仅如此,董卓大不了是个“权臣”。
然而,董卓全面掌控京师后,血液中的“兽新”一面就爆发出来。随意杀人、间宿深宫、甚至把老百姓的头砍下来冒充贼人,把民间妇女抢来给西凉军当小妾……种种兽行,惹得朝政大乱,天下人都起兵讨伐董卓。
曹草为了讨伐董卓,散家财,招义兵,率先举起讨董大旗,天下诸侯响应。虽然讨董最终失败,但也挫伤了董卓的锐气,B得董卓迁都长安。这位董太师,临走时还不忘祸害天下,把洛阳烧了,把皇陵挖了,把陵墓中的随葬品抢了,生怕天下人恨他轻了!
而曹草迎奉天子于许都时,拜董卓乱政所赐,天下诸侯各自为政,互相攻伐,民不聊生。天下百姓渴望汉室正常,早日结束乱世。曹草奉天子以顺民望,帮助汉献帝东征西讨,努力想把倾覆的朝纲正过来。
在这治乱的过程中,才逐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
但董卓把一个正常的朝政搞乱,不得不说这是他失败的第一个原因。而曹草要把董卓搞乱的朝政恢复正常,既顺应天意,也顺应民意,成功也是必然的。
二、对汉帝的生活来说,董卓是破坏者,曹草是拯救者
不管是汉少帝还是汉献帝,本来过着正常的锦衣玉食般的生活。何进也好,十常侍也罢,谁把持朝政,至少皇帝的正常生活没受什么影响。
但董卓乱政以后,天下大乱,皇帝的生活也受到影响。少帝刘辩直接被杀了,汉献帝也颠沛流离。先是从洛阳迁到长安,一路颠簸。后又从长安逃到弘农、再逃到洛阳。再一次颠簸。
更悲惨的是,到了洛阳,竟然连一座完整的宫殿都没有,这些本来皇帝起居办公的房子都被董卓这个破坏分子烧成瓦砾。
汉献帝没办法,只能借住在已故的宦官赵忠的家里。在人家住宿和办公。办公室上朝的地方都没有,上朝时官员们都站在瓦砾和荆棘丛中。
最悲惨的是,地方官都拥兵自立,割据分裂,停止向朝廷上交贡赋,导致汉献帝君臣没有吃的。官员们都自己出去找吃的,找不到就饿死,甚至有的官员被兵士杀死,整个大汉朝廷整得跟“丐帮”似的。
《后汉书孝献帝纪》:是时,宫室烧尽,百官披荆棘,依墙壁间。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或为兵士所杀。
在饥寒交迫的时候,曹草来了,他把汉献帝及文武官员迁到许昌当“国宝”保护起来,安排舒适的房屋居住,供给可口的汤饭及温暖的棉被。可以说,在汉献帝最困难的时候,是曹草拯救了他。
董卓是大汉天子美好生活的破坏者,曹草是落泊中的皇帝的拯救者,对汉献帝来说,曹草有“活命”之恩。活过来的汉献帝对曹草恩赏有加,同时,也愿意放权给曹草行政,这样,曹草的成功率自然大增。
三、对天下的诸侯来说,董卓制造割据,曹草消灭割据
董卓乱政,其实大汉朝廷的管理中枢已经瘫痪,大汉王朝对各地方长官已经失去了控制,不受制约的地方长官们野心膨胀,纷纷割据自立。
对他们来说,董卓乱政正是给了他们割据自立、称王称霸的机会。照理说,他们应该感谢董卓,但如果真的感谢董卓,那在舆论上就成乱臣贼子了。为了与董卓划清界限,这帮割据的地方诸侯还要假模假样地发起讨伐董卓的战争,让他们的割据显得更正义一点。这是典型的“既要放‘烟花’又要立牌坊”!
地方军阀割据自立,为了抢地盘,发展自己的势力,为将来称王称帝做准备,所以难免就互相攻伐,再次对整个社会造成大破坏。
军阀要割据,曹草也是军阀,他也是先割据然后再消灭割据。
而要消灭割据,没有比“恢复大汉天下的秩序”更好的借口了。
所以曹草就由“奉主上以从民望”,演变会成“奉天子以令不臣”,对不臣服、不归附大汉王朝或曹草集团的割据势力,曹草一次又一次地兴兵讨伐。先后消灭了袁绍、袁术、吕布、张绣、陶谦、张邈等割据势力,并于公元207年统一北方。随后又降服了荆州,赤壁之战后又消灭马超、韩遂集团,辽东公孙氏也归顺,乌丸也平定。十分天下,被曹草平定了80%。曹草在《述志令》里就表达了他消灭割据的业绩:
《三国志.魏书.武帝本纪.述志令》: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割据就是分裂,分裂是不得人心的。董卓制造分裂,当然不得人心,他的挟天子无法令诸侯,所以最终失败。
而曹草虽然挟天子令诸侯,但他的目的是使天下统一,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所以他的挟天子令诸侯能取得成功。归根到底,还是人心向背!
四、对天下的百姓来说,董卓制造乱世,曹草统一乱世
董卓乱政制造的是乱世,乱世里最苦的是老百姓!
兵火过处,一切都很难留存,房屋被焚、粮食被抢、牲口被杀、男人被抓、妇女被辱,甚至经常出现大规模的屠城现象。
整个三国出现的各种所谓的英雄、枭雄、间雄,除了刘备,其他人几乎都有屠城记录。
董卓制造的乱世,让百姓流离失所,他的失败成为必然。
讽刺的是,曹草为了结束乱世,统一乱世,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不服的,就用天子诏进行征伐,对不服其武力威服的州郡,往往会进行屠城。
《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初,曹草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音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草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草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机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
曹草为了给他父亲报仇,竟然屠杀了徐州地区数十万人!
战乱加屠城,使得汉末人口锐减。据统计,东汉桓帝时全国人口有5000万,到三国结束,西晋统一时统计的人口只有1600万,3400万人死于兵灾。
曹草的名诗《蒿里行》用诗句记述了兵灾导致的人间惨祸:
《曹草.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机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千里无机鸣,生民百遗一”……制造这种人间惨祸的董卓失败是必然的,而以结束乱世为目标的曹草虽然侥幸成功,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都说春秋无义战,我看三国也无义战!
五、对挟持者身份来说,董卓客场作战,曹草主场作战
董卓和曹草,虽然都是挟持天子者,但因为董卓是客场作战,曹草是主场作战,曹草明显比董卓占有优势。
董卓本来是长驻凉州,他带领经兵来到洛阳,后来迁到长安。不管是洛阳还是长安,都是董卓的客场。因为洛阳和长安,董卓没有根基,文武百官慑于董卓的武力,表面服从,心里反感甚至憎恨。京师的民众也对董卓的残暴行为十分反感或憎恨。因为这个因素,董卓在京师的统治其实是建立在沙滩上的楼阁。倒塌是必然的!
王允公然在董卓的眼皮底下,结连李肃、策反吕布,最终借吕布之手把董卓刺死。这就是根基不稳带来的必然失败结果。
而曹草把汉献帝迎来许都。许都是曹草的地盘,曹草在这里是主场作战。文武百官大多数都换成了曹草的心腹,或者是支持曹草的人。而许都因为曹草苦心经营,民心归附。因此,曹草在许都的统治根基非常扎实,许都的一切都在曹草的控制之下。汉献帝就如同如来佛手掌中的孙悟空,怎么也飞不出去。
因为许都是曹草的根据地,哪怕是曹草外出征伐。留守许都的荀彧、程昱等人都会把许都治理得井井有条,汉献帝就像笼中鸟一样,永远也飞不出许昌。
而即使发生衣带诏事件,由于曹草主场作战,同样轻松破解,不仅没有伤到曹草,而且还让曹草进一步肃清反曹势力,稳固了曹草的统治。
1800年前的人可能不一定知道什么叫主场、什么叫客场,但根据地总是知道的!在自己的根据地上做事,就是占有地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董卓入京,固然有点天时优势,但是没有地利、更没有人和,失败就是一个必然结果!
综上,董卓和曹草,虽然都挟天子以令诸侯,但由于董卓是朝政的乱政者、汉帝生活的破坏者、分裂割据及乱世的制造者,逆潮流而动加上客场作战,最终必然失败!
而曹草是治乱者、汉献帝的拯救者、割据和乱世的消灭者,顺应了民望及潮流,再加上主场作战,因此是最后的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