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正三品已经是为人臣者等达到的顶峰了,毕竟一品和二品多为“有名无事”的官职,而且大多都或废除,或空置,属于一种荣耀称号。
(一)唐代正三品
我们知道,唐代的中央官制是三省六部,其中在唐代宗大历二年之前,中书令、侍中这两个中书省、门下省的最高长官也就是正三品,要知道唐朝“门下省”掌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审查,及签署章奏,有封驳(封还皇帝失宜诏令,驳正臣下奏章违误)之权;“中书省”掌机要,负责中央政令和政策的起草与发布。这两个部门都是唐朝中央最高的执政中枢部门,而作为这两个部门的最高长官中书令和侍中居然也才是正三品,可想而知唐朝正三品的含金量是有多高。
同时,在唐代宗大历二年之后,中书令、侍中都被提为正二品,但门下侍郎、中书侍郎这些“宰相”之职亦也才是正四品。而且在《新唐书》中记载:“自高宗已后,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也就是说,有的宰相才是正三品。由此看来,在唐朝历史上,真正掌握各个部门大权的人,基本上都是正三品。想想连百官之首的“宰相”品级都是只有三品,那可想而知能做在唐朝坐上三品官的,绝对属于朝堂上的顶级大佬。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看三品之上的一品和二品,都是些什么官职,又授予给哪些人呢?
(二)唐代一二品
唐代的正一品,主要官职有这么几种,即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以及天策上将。
太师、太傅、太保谓之三师,是皇帝之师,一般多为空置状态,多数会用于追赠故去的有功之臣。 太尉、司徒、司空谓之三公,唐时,只有在大祭祀的时候三公才有点用处。天策上将,武德四年,李世民平定洛阳后,唐高祖设天策上将,掌国之征讨,总判府事,只有李世民一个人做过,之后也没人敢当。一般而言,唐时正一品的官职基本上是用于追赠那些故去的有功之臣,在位的官员很难得到这些官职,但也有少数人是个例外,比如长孙无忌等等。
唐代的从一品,职官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有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有骠骑大将军。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谓之东宫三师。开府仪同三司,就是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去自置幕府与幕僚部属。骠骑大将军,唐时为武散官的最高官阶。汉武帝元狩二年,武帝为了奖赏霍去病的功劳,始创骠骑将军一职,金印紫绶,位同三公。
唐代的正二品,职官有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中书令、侍中(代宗大历二年擢升正二品);文散官有特进;武散官有辅国大将军。尚书令因为李世民担任过,如此无人再敢担任此职,而尚书省的实际长官也就变成了尚书左右仆色。大行台尚书令,总揽陕东道大行台尚书省事务,治所在洛阳,负责几乎整个黄河以东地区的军政事务,后李世民将其废除。
唐代的从二品,职官有尚书左右仆色、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文散官有光禄大夫;武散官有镇军大将军。尚书左右仆色在没了尚书令后,就成为尚书省的实际最高长官,位列宰相。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谓之东宫三少,掌奉皇太子,以观三师(太子太师、太傅、太保)之德。“师”是传授其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其他的在此不赘述了。
由此可见,在一品、二品都是虚职,或是不常设的请况下,能到三品的官员就自然成为了朝堂上最为顶级的一批有实权的官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