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有个很独特的惩戒犯人方式,那就是流放。
流放就是将犯人从一个地方押解到另外一个地方,目的地一般都是生活条件很艰苦的地区。
犯人和押解人员在路上也会受尽艰辛,但衙役们却争着抢着去押解女囚犯前往流放地,这是为什么呢?
流放
流放这个刑罚措施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其后的朝代也沿袭了这种惩罚措施,一些犯了罪的王公大臣并不会直接被皇帝处死,而是和自己的家眷一起被流放到其他地区,皇帝以此来彰显自己的圣明。
但皇帝并不会挑选那些好地方,流放之地一般都是偏僻荒凉的地方,比如明朝的时候,皇帝喜欢将人流放到云贵地区。
清朝的皇帝则喜欢将人流放到东北的宁古塔地区,这些地区都十分遥远,一般有数千里地。
另外,在交通极其不方便的古代,出行一般就两种方式,要么走路,要么坐马车。
皇帝自然不会给犯人那么好的待遇,因此那些被判流放的犯人只能靠自己的双脚走过去。
这些犯人还要戴着沉重的镣铐和枷锁,镣铐最轻的也有20斤,最重的能有40斤,戴着这东西赶路,简直是钝刀子磨肉。
按照清朝的规定,这些犯人每天至少要走25公里,因此在古代,很多犯人都受不了路途艰辛而选择自杀。
比如清朝有个案件,61人要被流放到宁古塔地区,但最后抵达目的地的只剩下20个人。
而负责押解的衙役,不仅也要承受艰难的跋涉,并且如果不能按时将犯人送到,或者是半途中犯人逃TUO,就会被问罪,因此他们不喜欢这种苦差事。
凡事总有例外,如果押解的是女囚犯,这些衙役就会抢着前去押送,这是怎么回事?
押送的好处
最大的好处就是有额外收入。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衙役自然也会见钱眼开。
古代的衙役虽然在官府当差,但并不是正式编制,工资多少全看县令有多少良心。
而那些流放的犯人一般非富即贵,因为穷得没权势的直接被砍头了,这些犯人的家属会凑一大笔钱款塞给衙役,希望衙役可以在路上多照顾一下犯人。
大户人家随便给点打理关系的钱款,就顶得上衙役一二十年的收入。如果这些人家特别富贵或者有权势,还能弄来马车帮助他们赶路。
就算那户人家不太富裕,为了让囚犯在路上少吃点苦,也会凑一点钱出来,这点钱虽然少,也顶得上衙役一年半载的工资了。
一路上打尖住店的钱也会被那些人家打理好,等于说白吃白喝,公费旅游,回去了还能领政府的各种报销。
第二个重要关键原因是在政府当差太苦了,他们虽然不是正式编制,但有着严苛的工作制度。
每天要很早起来去衙门上班,大部分时间站着看官员审案,闲暇时间还要忙着抓捕犯人,可谓是十分忙碌。
如果上头领导是个脾气坏的,每天还要遭受领导的斥责怒骂,十分憋屈。
但押解犯人就不同了,一来一回半年时间,路上可以公款吃喝不说,还可以当作免费旅游,也不用受气。
选择女囚犯的原因
那为什么将男囚犯排除在外呢?
这自然跟风险有关。在古代,女子都是裹小脚的,这就导致女新很难有男子的脚力,就算逃跑了也能抓回来。
其次,女子力气小,身体柔弱,一般只会做些针线活,但男子就不同了,力气大,说不定还会些拳脚。
如果押解的是男囚犯,很容易出现犯人逃TUO的请况,或者犯人奋力反抗,给押解的衙役造成许多麻烦。
如果囚犯逃TUO,消息传出去,这些衙役就玩儿完了。
另一方面,这些衙役也不一定都是正经人,他们许多都抱着揩油的心思。
如果碰到那些有几分姿SE的女囚犯,衙役自然不会放过。
古代大户人家的女新一般都注重保养,无论是身材还是面容,都比寻常人家常做粗活重活的女子强许多。
衙役们工资低,自然不可能去青楼闲逛,那里是高消费场所,他们连门都进不去,而这些出身名门世家的女囚犯自然就成了满足衙役内心龌龊想法的唯一选择了。
现在封建制度已经化为历史烟云,流放也随之烟消云散,成为史书中的一个名词。
现代社会建立起来了更为人新化的惩戒制度,可以更好地保障犯人应有的权利,当然,也希望违法犯罪行为更少出现,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