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俗话:“三岁看大,六岁看老。”这里面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一、孔融聪明害死全家
孔融是个聪明的孩子,中国人打小的时候就要听孔融让梨的故事,接受教育。
《世说新语》记载,他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登门拜访李膺。李膺富有才名,当时担任司隶校尉的职务,来往的客人,都是才子、名士以及亲戚。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看门的官吏说:“我是李大人的亲戚。”
通报了以后,上前坐下来。李膺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 ”
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家。”
李膺和宾客们都对他的话感到惊奇。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的话说给他听,陈韪说:“小时聪明,大了未必有才。”
孔融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陈韪听了尴尬不己。
孔融这么聪明,长大之后应该大有作为吧?他反而横遭惨祸,满门被曹草杀害。
孔融虽然是圣人的苗裔,自幼习儒,但其言论行为常有出格之处。他时常不穿官服,不戴头巾,穿着便服就出去了。
在他心中,孝道也是不足守的,他说:“父亲对于儿女,有什么亲呢?推究儿女的来源,不过是父母请衣发泄的结果罢了。儿女对于母亲,又有什么好报答的?儿女与母亲的关系,就像一个物件在瓶子当中,物件出来,就与瓶子分离了。”
曹草当权之后,孔融极尽讥讽之能事。曹草攻灭袁绍,其子曹丕把袁绍的儿媳妇甄氏占为己有,孔融写信给曹草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曹草开始不明白,问此事出何经典,孔融回答说:“以今天的事请来看,想当年必定如此啦。”把曹草气得要死。
这样的事请多了,曹草开始对孔融下手了。他授意属下诬告孔融衣谋不轨,又曾与祢衡胡言乱语,罪状就是孔融以前说的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那段高论。这样,孔融被弃市,连累妻子儿女一同遇害。
二、曾公愚笨文化传家
曾国藩反而给人笨笨的感觉,有人甚至编了个故事来笑话他。说曾国藩小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在家读《岳阳楼记》,不过三百字左右,念了不下20遍还没有背下来。之前来了一个贼,躲在屋梁上,想等这个读书人走了之后再下来偷点东西。可是等啊等啊,都快天亮了,曾国藩还在摇头晃脑的反复记诵。那贼终于按捺不住了,霍地跳下来,把这篇文章从头到尾背诵了一遍,指着曾国藩怒骂:“像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推门扬长而去!
如果测智商的话,曾国藩绝对不是出类拔萃,他参加科举,前后考了七次,二十三岁才中了个秀才,而且还是全县倒数第二名。
梁启超说他,“文正公并没有超群绝轮之天才,在当时的豪杰中最钝拙。”
曾国藩自己也说,“我生新鲁钝,别人读书一目二、三行,我想快读却一行都读不了。他人顷刻可以办的事,我有时沉吟数个时辰不知道如何办。”真没有一点“天才范儿”。
曾国藩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屡战屡败,被同僚取笑,左宗棠就批评他:“才亦太缺”、“于兵机每苦钝滞”、“于兵事终鲜悟处”等等;
在失败面前,甚至数次上演自杀的闹剧。但就是这么一个人,十几年坚持不懈,用儒家君臣父子那一套整军经武,用“结硬寨,打呆仗”的办法“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硬是耗死了太平天国。曾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被誉为理学名臣,王阳明之后又一大圣人。
曾国藩以儒家思想治军,也以儒家传统齐家,他所留下的《家书》,影响了曾氏家族好几代人,旧时代的读书人几乎人手一册。即使在当代,《曾国藩家书》也是流传甚广,深受读者喜爱的家教读物。
曾国藩以文化传家,后人也是人才辈出。在科举考试时代,曾氏一族有秀才、监生、优廪生、优贡生、举人、进士达20余人。废除科举考试之后,有160多人接受了高等教育,不少人还留学欧美或日本等国,其中取得博士、硕士学位和获得院士、教授、研究员职称者多达百余人。其中涌现了著名外交家曾纪泽、数学家曾纪鸿、化学家曾广植、画家曾昭杭、文博专家曾昭燏、医学博士曾宝菡等知名人士…
三、德行定终生
孔融聪明,却没有给家族带来长远的利益,曾国藩好像很笨,却为曾氏家族的文化世家打下坚实基础。
“三岁看大,六岁看老”,古人教育小孩,并不看重智力和才能的开发,而是重视品德的培养,德行才是一个人一辈子的根基。
一个人再聪明,再能干,如果没有品德作基础,不知道为人处世的正确道理,越聪明,越能干,反而越祸害自己,越祸害家庭。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品德,知道如何待人处世,天下处在正确的轨道上不会埋没自己,天下混乱也不会遭受横祸,这才是真正的聪明,真正的才华。
现代人有幼稚园培养教育三岁至六岁的小孩,但古人是没有这个条件的,父母才是孩子第一个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身教重于言教,家庭教育更甚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首先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三岁看大,六岁看老”给我们现代人最深刻的启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