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三次北伐都失败,他的目的就是废掉当今皇上
桓温(312年~373年),字元子,谯国龙亢县(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人。东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权臣,晋明帝司马绍女婿,宣城太守桓彝长子。
桓温未满周岁时,他的父亲的朋友温峤见了他说:“此儿有奇骨,可试使啼”,后闻其声,又说:真英才也,桓温之父桓彝因为儿子受到温峤的赏识,给他取名叫桓温。
桓温十五岁时父亲被韩晁害死,当时泾县县令江播也参与了此事,桓温头枕刀戈,眼流血泪,立志为父报仇。桓温十八岁时听闻江播已死,他的三个儿子为他居丧,桓温认为时机成熟便谎称是吊丧的客人,前来寻仇,江播的三个儿子也害怕桓温来报仇事先将刀藏在手杖里,用来防备桓温。桓温借吊丧之名,先将大哥江彪斩杀于屋内,江彪两个弟弟也被桓温追上杀死,时人称赞其忠勇可嘉。
父仇得报的同时,他也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机遇,迎娶了晋明帝的女儿南康公主。东晋建国以后,大大小小的叛乱从没停过,而且重要兵权都在外人手里,晋明帝需要一个能统兵打仗的自己人。
永和五年(349年),北方混乱,晋国征西大将军桓温请命北伐。
第一次伐前秦开国君主苻健。永和十年(354),桓温率水陆两军进攻前秦。在蓝田大败秦兵,转战至灞上,离长安已很近。苻健与老弱六千固守长安小城,发三万经兵拒温。桓温缺乏坚决收复失地的决心,又想等到麦熟,就地取粮,迟迟不渡潮水进攻长安;后来前秦割了所有的麦子,坚壁清野,桓温军粮食不继,只好徙关中三千余户退兵。
第二次伐羌人姚襄。永和十二年(356),桓温自江陵北伐,进入洛阳。升平五年(361),又派兵破前燕军,取许昌。次年,上疏东晋朝廷,建议还都洛阳。但是东晋在江南统治已经近50年,地主大族们子孙繁衍,不愿离开家园回到动乱的北方。不久,桓温回到南方,洛阳被前燕慕容氏所占。
第三次伐前燕慕容氏。太和四年(369年),桓温再次率军北伐,因求功心切,在粮草没有准备充足的请况下领兵攻打前燕,起初的数月晋军攻势强劲,打得燕国毫无还手之力,可是不久,桓温的粮道便被切断,晋军陷入了无粮的困境,第三次北伐就此流产。
桓温经历三次北伐,但都失败。他认为失败的根源,正是昏庸无能的皇帝司马奕造成的,他想取而代之,对下属说:“做人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
太和六年(371年),建康城忽然谣言四起,说皇帝不能生育,让男宠相龙与宫中嫔妃生下了三个皇子,还想让他们日后继承皇位,动摇皇家基业。司马奕虽然碌碌无为,但是即位这些年来谨言慎行,怎么会有这种丑事发生呢?其实这一切都是桓温一手策划的,他的目的就是要废黜当今皇上,最后以太后的名义废掉了司马奕。把司马奕贬为海西公,以此树立威名,并拥立曾经支持过自己的会稽王司马昱为帝,是为晋简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