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生活压力大,许多城市里的上班族会经常便秘。便秘虽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长此以往也着实让人感到痛苦。
现代人之所以经常便秘,不外乎是因为生活工作压力大。同时因为手机的普及,让许多人在上厕所时经常刷视频或者打游戏,不知不觉延长如厕时间。
既然说起便秘这个话题,那就不得不提到:在生产与科学条件不发达的封建时期,古人上厕所时会用什么来擦批股呢?
现代人上厕所必不可少的两样东西就是手机与卫生纸。生活条件变好,许多家庭还会安装智能马桶,智能马桶会有加热除湿以及冲洗批批的功能。
封建时期,古人根本不可能有手机,也不可能会有智能马桶。
相信许多80、90后的朋友,都看过一部TVB电视剧《寻秦记》。这部电视剧群星璀璨,古天乐扮演的男主角项少龙,从20世纪的香港穿越回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末期。
项少龙起初不适应古代人的生活,他上厕所时没有合适的东西擦批股。还是一对老夫妻给了他一块类似木头的小工具,才帮助项少龙解决卫生的问题。
电视剧虽然是人为杜撰,可项少龙使用的这个小工具是有来历的,其学名叫作厕筹。
根据国内考古发现与相关文字记载,东汉末年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开始使用厕筹。
宋马令《南唐书·浮屠传》:后主与周后顶僧伽帽,披袈裟,课诵佛经,跪拜顿颡,至为流赘。亲削僧徒厕简,试之以颊,少有芒剌,则再加修治。
从外形上看,厕筹它是用竹片或者木头为原材料,两头被工匠修成弧形,经过打磨后比较圆润,光滑,不会伤到娇嫩的批批。如厕完毕后,使用厕筹上下一划,就算清理完成。
厕筹这件小工具制作简单,原材料不贵,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普通百姓,都可以使用它来解决上厕所后的卫生问题。
当然,古人还有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水洗。这是一种最古老的擦批股的方式,也是沿用至今的方式。因为就算现在的纸张再干净,再柔软,也没有水洗的那么干净。所以,很多人还是有那个如厕后会用水洗的习惯。
或许有人会说了:蔡轮不是发明了造纸术吗?汉朝包括汉朝之后的封建时期,古人上完厕所完全可以用纸擦批股啊!
这种想法不算全对,因为大家可以这么理解,虽然东汉的宦官蔡轮改进发明了造纸术。可当时的纸张非常昂贵,西晋时期还有过“洛阳纸贵”这一典故。
从这一成语便能说明,至少魏晋南北朝时期,合格的纸张产量不高。纸是一种非常昂贵的东西,朝廷会把为数不多的纸用来记录文字,但绝不是将它当成手纸来使用。
另外,唐宋之前古人制作的纸虽然能书写文字,可表面不够光滑,杂质较多,莫起来比较粗糙,类似于马粪纸,这样的纸张还不如厕筹光滑。你也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拿现在的砂纸擦批股,你觉得会舒服吗?
再加上纸在古代等同于文化,所以普通人根本不会将纸应用到解决卫生问题上。
既然在唐宋之前,古人没有使用纸擦批股的习惯,那古人到底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纸的呢?
宋朝与元朝时期,上层贵族逐渐淘汰厕筹,改用净纸。
南宋《馆阁录》记载:仪鸾司掌洒扫,厕板不得污秽,净纸不得狼藉。
这句话的意思是,皇宫里有一个部门专门负责整理采购净纸,净纸与如今大家使用的手纸一样,都是专门用来擦批股的纸。
明朝中期,皇帝直接委派宝钞司专职生产御用手纸。民间相传,清朝的乾隆皇帝平日生活奢侈,他觉得内务府供应的厕纸不够细腻,柔软。
于是,他让四川当地官员进贡一批特殊的丝绸,专门用来擦批股。这种丝绸与市面上的绸缎不一样,它没有绸缎柔软,无SE无味,且规格比较小,是四川绵阳特产的一种蚕吐出的丝,然后编织成的丝织品。
这种特殊的丝绸比纸更加柔软,携带方便,没有异味,深受乾隆皇帝的喜爱。由此不难看出,乾隆皇帝的确是铺张奢侈,居然使用丝绸擦批股。
清朝灭亡至新中国建立这30多年时间,华夏大地战火四起,普通百姓只想着如何在乱世中活命,不太会计较擦批股这种小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多次提倡市民要去公共厕所方便,擦批股时不能随便往墙上乱蹭,要使用纸。
直到90年代末,中国才真正意义上进入全民使用卫生纸的时代。
这不是危言耸听,不少70或80的朋友应该会了解,他们小时候很少会养成使用卫生纸擦批股的习惯。
若是生活在农村,基本上就地解决,随便抓些树叶、稻草,胡乱擦下批股就算完事。我们的父辈和祖辈很少使用卫生纸的习惯,他们会把竹排破成小块,每次用2-4根擦批股。
北方地区的人们,会把黄麻的芯,即麻骨破开两边来用的。甚至一些偏远地区的人还会用墙上的小广告和石块。
邻国印度,就有用左手擦批股,右手吃饭的古老习惯。
每个国家在不同时期,通过如何解决如厕之后的卫生问题,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该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包括民俗等许多方面的历史因素。
因为只有一个国家真正变得强大了,居民生活条件变好了,道德素质更高的时候,才会更加注重卫生问题。若食不果腹,局势不太平,谁还有空想着这些“机MAO蒜皮”的小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