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许多清宫剧中,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请,就是在士兵身上穿的衣服,有的士兵胸前写的是“兵”字,有的却写的是“勇”字。这可不是影视作品搞错了,事实上,清朝士兵身上的“兵”和“勇”是有区别的。
(图片均来源互联网,侵删)
“兵”是清朝最常见的军队编制,分别有八旗军和绿营军两种。八旗军是当时跟随多尔衮南下出关的士兵们,随着清军入关后,他们担任保卫京城安全的任务,武器装备、工资福利是所有兵种中最好的,也是清朝最经锐的部队。
而因为八旗军人数较少,为了弥补数量,清军放开限制,吸收了许多汉族子弟,因为军旗是绿SE的,所以被称为绿营军。绿营军的人数可以说是八旗军的几倍甚至十几倍,但清朝还是更信任八旗军,所以虽然绿营军要比八旗军艰苦,但八旗军的待遇还是比绿营军要好。
而“勇”字军,先开始是作为一种临时招募的预备军队,由于他们大多是普通的老百姓,所以叫做“乡勇”,也会在身上印有“勇”字。在平时,乡勇并不编入正规系统,而是用于维护治安,给其他军队做后勤补给的工作。一旦发生战事,“兵”的人数不足,“勇”就被推向了战场。在清朝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的乡勇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期初乡勇只是临时部队,打完仗后就地解散,但随着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招募统一练兵,“勇”字军逐渐成为正规军,也就是“湘军”。
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军事改革,取消了绿营军和八旗军,整合了各种团练势力,“兵”和“勇”也不再泾渭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