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作为唐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史学家,魏征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他一生辅佐李世民,共创了“贞观之治”的繁荣社会景象,可是他的墓碑居然曾被李世民砸毁,这是咋回事?为什么说他一点也不冤呢?接下来让我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作为凌烟阁上的第四位功臣,魏征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从玄武门事变开始直到他去世,整整十七年间,他尽心辅佐唐太宗李世民,从谏议大夫,一直做到了左光禄大夫。作为千古第一诤臣,魏征的“出场”就十分与众不同,事变之前魏征辅佐于太子李建成,事变后,李世民诛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他听说魏征以前经常劝谏,希望李建成把他调离京师,于是派人把他带来,问道:“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征据直回答:“先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没有今日的祸事了。”
众臣都认为这是必死的回答,可是李世民却大手一挥,授予其为詹事府主簿,自此成为了他的幕僚。其实李世民的做法很容易理解,他素来听说魏征颇有才能,此时又见他出言直爽,在危难关头也内心敞亮,这样的人自然堪当大用。自此,李世民与魏征这一对君臣开始携手治国,初唐的繁盛景象就是他们的功绩。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即使是魏征这样的忠心臣子,李世民也曾心生嫌隙,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魏征刚去世没多久,发生了太子李承乾谋反案,事件平息后自然追查参与者:陈国公侯君集和中书侍郎杜正轮都有参与谋划,这让李世民大为恼火,先后处死侯君集,贬谪杜正轮,但他仍然不解气,因为这两个人都是魏征极力推荐的,甚至曾说他们有宰相之才,李世民难免开始怀疑他结党营私,于是推倒了魏征的墓碑。
魏征死后墓碑被砸,只是因为举荐了两个不称职的人,他是不是很可怜呢?其实他一点都不冤枉,在皇权社会,举荐人与被举荐人是负有连带责任的。战国时期秦赵交战时,魏无忌率领援军在邯郸城下大破秦军,秦将王龁带着邯郸围军叛逃,另一秦将郑安平被赵军包围,率领二万人投降赵国,王龁和郑安国都是因为国相范雎才得以重任,结果出了这种事请,范雎难辞其咎,于是就有了“应侯由是得罪”。
东汉仕州郡官王丹,在一次会客时,客人给他举荐了一位才子,出于信任,王丹就直接向朝廷荐用了此人,可是这个才子行为不端,欺君罔上被处死,王丹也因此遭重被免了官。客人更是惭愧无比,无颜面对王丹,还好王丹肚量很大,并未记仇,但是从这两件史事中可以看出,向皇帝举荐人才其实是有风险的,举荐人是有担保义务的,出了问题,两人一个也跑不了,由此可见,魏征墓碑被推倒其实不冤枉。
当然,历史上也不乏聪明人,比如推荐韩信的萧何,他曾“月下追韩信”,为刘邦增添了一员大将,可是当韩信末路之时,却又是萧何将他带到了未央宫,韩信一进宫中之后就被抓住了,他被抓住之后大声的呼喊丞相,但是丞相早已不见了踪影,所以他就最后被处死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可萧何管不了那么多,自然是他自己的羽MAO更重要。
李世民和魏征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后来唐太宗出征高丽,铩羽而归,返回的途中他感叹道:如果魏征在,他一定会阻止我的,随后,魏征的墓碑又被立了起来,也算给他们君臣的关系,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由此可见,伴君如伴虎,在皇帝面前的办事,真的是很危险啊!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晋小舟
资料来源:1、《后汉书》范晔【南朝】著;三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