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和刘伯温可以说是大明王朝初期,朱元璋麾下最为著名的两个文臣了,其中李善长就像汉代的萧何那般,为朱元璋的前线军队进行后勤补给和管理,同时还设计了成套的律令制度,来使得这个草根队伍,逐渐变得正规化。
而刘伯温则更像是汉代的张良,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比如先诛陈友谅,后灭张士诚,这个大体战略就是由他出的。
然而,就是这么两个大文臣,却因为一个人的死亡而彻底交恶起来。这个人叫做李彬是李善长的私宠,作为一为中书省都事,他因为贪图私利,且纵容自己的下属而被刘基抓住后,准备严正治罪。
当时,李善长问询后,表明了这个李彬彬同自己关系很好,希望你老能够进行宽宥处理。意思就是说这人是我小弟,你能不能看在我的面子上,从轻处理。
刘基向来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想当年他在元朝那边做官的时候,因为不愿意同流合污,而遭到了同行的排挤,直接气愤辞官回家,后来才有机会为朱元璋效命。
如今,你李善长要我不秉公执法,那是做不到的,便坚决不同意从轻处置。直接立马派人去找朱元璋,征求其同意之后,便直接依法处斩了。
李善长很气愤,直接跑去同朱元璋告状,认为当时刘基在斩杀李彬的时候,是在坛土以下,这明显是不敬之举,其余平日里痛恨刘基的官员,一齐上书,想方设法地诬陷他。
起初,朱元璋还是比较挺刘基,对于这些大臣的诬陷,他根本就没有将其放在心上。
可是接下来所发生的一件事请,让刘基遭到了朱元璋的斥责,那时天下多地出现了旱灾,老朱召集群臣,一起思考对策。
刘基上奏说,之所以会出现旱灾,是因为当地有很多士卒在亡故之后,他们的妻子都被迁往他营居住,前前后后一共有数万之多,导致音气积攒太多,所以老天爷就不再下雨了。
可以通过将这些投降的敌军将士都编入军户,这样就会给当地增加阳气,音阳一平衡,老天爷就会重新下雨了。
朱元璋采纳了刘基的意见,结果足足过去了十天,老天爷还没有下雨,可见刘基的方法并不灵敏,老朱因此龙颜大怒,对着刘基就是一顿斥责,但没有做出一些实质新的惩罚。
当时,恰好刘基的妻子病死了,所以他便准备告辞还乡,暂时躲避一下老朱的怒火。
这时,朱元璋正在营造中都凤阳,甚至还准备在这里建都。与此同时,准备集聚大军,消灭强敌王保保。
刘基在临走之前,给朱元璋上了一道奏疏,劝他不要以凤阳作为首都,虽然这个地方是你的老家,但他实在太小,其地理位置不是特别优越。同时提醒老朱不要小瞧王保保,这个人可是很厉害的。
结果,前线将士在同王保保交战时,果真出现了一些失利,未能实现歼灭王保保的战略任务,让其逃到了北方草原去,从此成为了明王朝边疆的一个巨大隐患。
这年冬天,朱元璋才想起来刘基过往的各种功劳,便特意下诏让其赶紧回京城来续职,并赏赐了很多东西,刘基就此再度回到了权力中心。
前文说过,因为李彬被斩的事请,导致刘基同李善长交恶,李善长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报复。
可刘基并不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他不会因为厌恶一个人,而夸大其缺点,也不会因为喜欢一个人,而夸大其优点。
有一次,太祖皇帝朱元璋因事要好好地责罚李善长一番,没想到这时替他说话的是,之前已经交恶的刘基。
刘基对朱元璋说:“李善长这个人虽然存在一些错,但其所立下的功劳更大。而且在朝中威望很高,能够起到调和诸将的作用。”
朱元璋很纳闷,称:“你们两个之前不是互相不对付吗?李善长还三番五次地想要加害你,为什么还要设身处地地为其说话。”
刘基叩首表示:“李善长是丞相,是国家的栋梁,既然是栋梁,那就不能随意更换的。一旦更换的新栋梁太细的话,整个国家就会因为支撑不住而崩塌的!”
后来,李善长因病回乡一段时间,朱元璋改任杨宪来当新丞相,杨宪平时对刘基很好,可是刘基依旧主动站出来,反对他来当这个新丞相。
刘基认为杨宪虽然具备着当丞相的才能,但却不具备当丞相的气量,正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一国之相如果气量太小的话,是会出事请的。
后来,杨宪在当宰相的时候,果然出现了擅权专权、排除异己等问题,被朱元璋诛杀!
对于汪广洋和胡惟庸这两位丞相,刘基也明显表示反对,结果后来汪广洋和胡惟庸都相继因罪伏法。
由此可以看得出 刘基不仅公私分明,而且在看人方面也特别的准,是朱元璋身边难得的聪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