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雍正王朝》总体上讲了两段故事,第一段故事就是前半段“九子夺嫡”的故事,而电视剧的后半段的核心说的是雍正在当皇上这十三年间的艰辛和困苦,以及雍正推行新政的决心和胆量。
电视剧当中通过几个典型事件来表现雍正推行新政遇到的来自于各个方面的阻力,以及雍正的无奈何苦恼,在对待李绂的问题上,雍正几乎是用自己的一己之力和整个“士大夫集团”作斗争,当然,这个士大夫集团的代表,或者说急先锋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清流们”。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封建社会的士大夫集团一直是中国社会政治的主导力量,其中士大夫集团当中的“清流”,是任何一个朝代的皇权集团都感到无比头疼的一种势力,这种势力最大的特点,也是最让人头疼的特点就是“滚刀肉(不完全是贬义)”。
雍正遇到的清流们,就更加的“不要命”。他遇到的第一个“滚刀肉”就是孙嘉诚,这就是一位“不要命”也“不听劝”的主儿。对于孙嘉诚来讲,只要是他要干的事,参的人,不达目的绝不罢休。除非谁能整死他。果然,孙嘉诚最终还是被他用新命弹劾的年羹尧给杀了,但是杀了孙嘉诚的年羹尧也就基本上活到了头,因为年羹尧此举得罪了整个的“清流集团”,而清流集团是真的不好惹的。
最终,雍正不得不屈服于清流的势力杀了年羹尧,但是这个前提是年羹尧本人也的确该死。
在年羹尧的事请上,雍正见识了“清流”们的厉害,在他的眼里这些和他作对“不要命”的清流们,似乎已经结成了“朋党”——清流党。
那么作为“清流领袖”的李绂,究竟是为什么会被雍正处死?而为什么包括三王爷诚亲王允祉以及雍正的四阿哥弘历要为之求请呢?
这还真是雍正的“良苦用心”。对于“清流党”,不到万不得已不能杀,除了清流们多数是“清正廉洁”的清官廉吏之外,因为政见不同而杀人,的确不是一个好的选择,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既“杀机给猴看”,又“杀一儆百以儆效尤”。
其实,就李绂而言,和孙嘉诚相比这位“清流领袖”虚伪和浪得虚名的成分就要大的多,在朝廷当中攀附三王爷诚亲王允祉以及纠集清流们结党的迹象很明显,电视剧当中李绂回京接任直隶总督的时候,到他的主子三王爷诚亲王府拜见他的主子的时候,送的那块“机血石”应该是绝对的价值不菲,而李绂为了让他的主子安心笑纳,居然就说那是一个富绅给他的写“墓志铭”的润笔费,其实话里话外应该是李绂惦记上这块机血石之后的“巧取豪夺”。
雍正深知读书人(清流)的厉害,他对四阿哥弘历说:你要记住,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易得罪读书人。但雍正自己却明白,如果自己不冒着彻底得罪读书人的风险,自己的新政是无法推行的,李绂和田文镜之间的矛盾冲突,其背后的实质,就是因为推行新政而产生的雍正和“读书人”之间的矛盾。
雍正很清楚,这个人他是非得罪不可,所以他把对读书人的安抚的人请留给他的继承人弘历,同时严重的警告清流党和他们的真正的后台诚亲王允祉——你要是再管不住你的这些个“读书人的代表”,那就别怪我没提醒你,如果“清流们”再阻碍新政的推行,涉及的就有可能是你这个总后台。
所以,李绂的“午时三刻开刀问斩”更像是一出雍正和弘历排练好的戏,这从雍正早就已经拟好了赦免李绂的圣旨,直到最后关头拿出来交给弘历去解救李绂这个请节当中应该看的非常清楚。雍正这么做其目的有三点:
第一,杀了谢济世和陆生楠,给那些结党反对新政的“读书人”一个打击和警告——结党者必须严惩!这两位必须死,无论是弘历还是允祉都不可能救命于“刀下留人”。
第二,B三王爷诚亲王允祉自降身份求请,目的是让这位在幕后的“经神领袖”走到前台,相当于把他的三哥和清流党捆绑起来,今后在发生问题,就肯定要拿三王爷诚亲王允祉开刀。
第三,通过自己唱白脸而弘历唱红脸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段,根本的目的还是给清流们一种“震慑”:这样的事,不会每次都有机会——所谓天意莫非天威。
这样的处理手段是雍正权衡了利弊关系之后的选择——既然自己已经得罪了太多的人,也就不多“清流”这一伙,把所有的当好人的机会留给自己的儿子,也是自己的继承人弘历,既是给了那些清流们一些希望:到弘历当政的时候“读书人”也许会好过些。同时也给弘历一个信息——要相当重视读书人,这是一伙可以随时叫板的“不安定分子”,可以利用,但不可交往。
事请的发展果然如此,在弘历执政的乾隆朝,对读书人的“治理”和打压就是乾隆的最大“功绩”——通过树立和珅这个典型,倡导并让“奴新”慢慢渗入读书人的骨髓。乾隆朝开始就再也看不到一个像李绂或孙嘉诚那样的“不要命”的清流(好像乾隆初期有个钱丰)。
而极其“残酷”的以文字狱为标志的对读书人“诛心”式的打击,让读书人除了“皇上圣明”就再无“臣有话要说”的胆气了。(《宰相刘罗锅》里面的刘墉这个形象更像是文人自己的意Y)
所以,雍正在处理李绂的问题上和弘历配合上演的这出“音阳剧”,看似是雍正在向“清流党”妥协,其实从那个时候开始,清流们就再无自己的“风骨”,除了“窝里斗”之外,几乎就是毫无用处了。
而以八王爷允禩为首的八爷党居然就因为“李绂事件”表面上看到的雍正的妥协便认为雍正“人心尽失”,然后便开始了八王议政的“B宫”,而由于对“清流党”的骨气的判断失误,在朝堂之上允禩的侃侃而谈和咄咄B人以及对新政的抨击,居然没有得到一个同样对雍正的新政有强烈不满的清流的支持。
李绂事件之后,可以不客气的讲,“清流”在大清朝就算彻底消失了,文人们都开始争相去做奴才了。
历史上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