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第四十一卷 汉纪三十三
【原文】
帝自将征邓奉,至堵阳。奉逃归淯阳,董 降。夏,四月,帝追奉至小长安,与战,大破之;奉肉袒因硃祜降。帝怜奉旧功臣,且衅起吴汉,衣全宥之。岑彭、耿弇谏曰:“邓奉背恩反逆,暴师经年,陛下既至,不知悔善,而亲在行陈,兵败乃降;若不诛奉,无以惩恶!”于是斩之。复硃祜位。
【译文】
刘秀亲自率军讨伐邓奉,抵达堵阳县。邓奉逃回淯阳县,而董 投降。夏季,四月,刘秀追击邓奉到小长安,同邓奉交战,大败邓奉。因朱祜从中调和,邓奉露出臂膀投降。刘秀怜惜邓奉是功臣故旧,而且反叛是因吴汉所B,想要保全宽恕他。岑彭、耿进谏说:“邓奉背叛恩主,起兵叛变,一连几年残暴掳掠。陛下亲征抵达堵阳,他不知悔过从善,反而亲自上阵和您交战,打败了才被迫投降。如果不杀邓奉,就不能惩办邪恶。”于是,斩邓奉,恢复朱祜的官职。
【背景解析】
更始帝刘玄在杀死刘秀的大哥刘演之后,一直对刘秀提防和排挤,刘秀为了防止刘玄胁迫他的家人,让音丽华一家返回到老家新野避难。音氏回到南阳后,因为邓刘两家有姻亲,就带着音氏一族到邓奉的义军中寻求庇护,邓奉接收保护了音氏一家,一直到刘秀称帝后派人来接。邓奉加入汉军后,屡立战功,很快就被升为破虏将军,既是皇亲国戚,有事世家大族,还有恩于光武帝刘秀,可以说在前途无量请,名垂青史只是时间问题。然而一场来自老家南阳的叛乱,改变了邓奉的一生,让他从前途无量的将军变成了身首异处的叛臣。
建武二年,南阳堵乡的董訢聚众作乱,囚禁了当时时任南阳郡太守刘驎,占城而反。刘秀急忙派遣吴汉为主将,坚镡、万修为辅将的十万汉军南下,支援南阳平叛。吴汉率军成破竹之势,节节胜利,连续收复失地。但是吴汉打仗有一个老MAO病,那就是纵兵劫掠,吴汉虽然迅速平叛但是手下的士兵却把刘秀的龙兴之地,起兵之所南阳搞得一片狼藉,大失民心,民怨四起。
邓奉亲眼目睹吴汉纵兵土匪暴行以及满目苍夷的南阳,一时机愤,率领本地乡民子弟兵起义,以少胜多,大败吴汉军队,尽数缴获了吴汉大军的粮草辎重,占据了淯阳与汉军进入对峙。
建武三年,已经消灭掉扰乱汉军西线的赤眉军的刘秀终于腾出了手,亲自率领主力大军南下讨伐邓奉。四月,邓奉被刘秀连连击败,知道大势已去,决定投降。刘秀念及邓奉起兵反叛事出有因,想从轻发落,结果岑彭,耿弇等将领以邓奉屡败汉军,又是兵败才降为由杀之以安军心。最终,邓奉被斩首身首异处。
邓奉反叛最终又被打败,刘秀对其高抬贵手,行不行?
完全可以,但是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邓奉作为世家大族,在南阳拥有广泛的人脉关系,当初刘秀势力还未成型时,是携资入股的。此外,在汉军中,邓奉又屡立奇功,论资历他完全可以入云台二十八将之列。如果反叛后失败,又被刘秀从轻发落,那么跟他具有相同资历的将领怎么想,是不是也可以跟着学样?
毕竟如果一件事失败了却又不需要承担太多成本,而利益又极大的话,那么后期必然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想尝试。这样的话,对刘秀整个组织来说就是一种灾难。这也是岑彭、耿弇反对的理由之一。
对一个卓越的政治家而言,邓奉必须杀掉,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刘秀不能自己开口,因为邓奉对其不仅有资助之请,同时也有保护自己妻子的恩请。如果说杀掉,不明就里的人知道后,会误认为刘秀过河拆桥,对其树立仁慈形象不利。
但是如果不杀又不利于组织的发展,怎么办?那只能借助别人的口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让岑彭、耿弇跳出来做坏人,自己做仁慈之君,这样不仅能对外展示自己的仁慈,也有利于对内收拢人心。
【启发】
1、当我们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时,所作所为越应该从利己角度出发。
就如同材料中刘秀一样,他作为组织最高领袖,下属犯错,要不要处罚还不是他一句话说了算。但是他的言行举止不仅代表个人利益还代表了整个组织的利益。虽然你对我有用,但是如果我现在处置你虽然会有重大的损失,但是后期所带来的利益大于你所带来的损失,那么同样会处置你。
2、适当跟领导唱反调,未必是坏事。
有时候我们总认为,时时顺着领导来,领导会把重视自己,其实这不完全正确。顺着对方只能说明你对他没有威胁,但是并不能猜偷对方的心事。有些时候,有些事请,领导不方便当面讲出来的,这需要下属跟他唱“反调”让其顺理成章把事请给办了。
比如在《洪武大案》电视剧中,朱元璋的侄子朱桓强抢民女,贪污受贿,按大明律例应该处死,但是朱元璋念及朱老哥当年救济过他,所以想从轻发落,于是派遣胡惟庸将朱桓给色死。胡惟庸看偷朱元璋不想杀朱桓的意思,便回复色了五箭都未色死,此乃天意。朱元璋看见下属给自己台阶下了,便顺理成章说天意如此便打算让朱桓贬为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