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一生中,高潮总是短暂,低谷才是人生的常态。面对低谷应当如何应对?这是我们需要用一生去探索的问题。下面本文就采用王阳明心学的观点教你如何应对人生中的挫折。
王阳明先生的挫折观可以用他的一句诗来总结:“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这句诗来自阳明先生名作《泛海》的第一句。本诗全文如下:“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这首诗是王阳明先生因仗义执言,被太监刘瑾追杀,用假死逃TUO后,在逃亡路上所作。公元1506年(明武宗正德元年),王守仁在仕途上遇到了一次严重的挫折。当时皇帝朱厚照昏庸无道,朝中宦官刘瑾专权,戴铣、薄彦微等官员上疏劝谏,惹恼了刘瑾,立即下令逮捕戴、薄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仗义执言。结果也被刘瑾廷杖四十,投入大牢,还将王守仁罚跪于金水桥南,随后谪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如此,刘瑾还不肯罢休,派人暗中跟踪王守仁,准备路中进行暗杀。王守仁急中生智,做出投江自杀的假象,并题下绝命诗一首,骗过了尾随的杀手,搭上了前往福建的商船。不料,当他坐船行于海上,却遇上大风暴,船只几乎倾覆。王守仁此时却毫不畏惧地坐在船上,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泛海》。
那么怎么理解“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这句诗呢?心学告诉我们“心外无物”,只要内心不动,一切的艰难险阻都只不过是纸老虎,逆境再危险也只不过如同浮云掠过太空一样,在心中留不下任何痕迹。
正如阳明先生后来所说:“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圣人的心像是一面明镜,只需它十分明亮,就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反映的,能够随着感触而应付自如。镜子里不会有先前所照见的东西存留,也不可能有没有照过的东西事先出现在镜子上)。”一颗修炼好的心,应当如明镜一般,事来即应,事去即静,丝毫没有黏连。
很多时候人不是被困难压倒的,而是被对困难的恐惧吓倒的。正所谓“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当面对挫折时,用心去解决困难,用心去改变现状,而不是将挫折挂念在心。请相信天无绝人之路,亲爱的朋友,当你面对人生中的挫折时,请在心中默念“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当你感受不到困苦了,困苦不就也随之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