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MAO主席在阅读《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后的谈话中,说到商品生产时说:“商朝,为什么叫商朝呢?因为有了商品生产。
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
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商朝亡了国。”
他是被后世抹黑得最惨的帝王!
在世人眼中,他是宠信妖后,造酒池肉林,以纵Y衣,同时残忍暴虐,听信谗言,兴炮烙、挖人心的昏君。
可谁又知道,他长相英俊,天资聪颖,另有倒业九牛之威,浮梁易柱之力。
商纣王,姓子,名受,别名帝辛,为帝乙第三子,是王朝第31位君王,史上最后一位人王,“纣”是周朝时对他的蔑称与贬低。
帝辛刚继位时,商朝国势渐微,各族部落虎视眈眈,于是他立志要复兴国家,他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不再屠杀俘虏和奴隶,并且废除了贵族的世袭权力,大胆从中下层甚至奴隶中提拔人才,开了平民老百姓当官的先河。
不仅如此,在当时百姓普遍崇尚鬼神,M信巫蛊之术,在宗教神权把持朝政为所衣为的年代里,他大力进行宗教改革,反对活人祭祀,殉葬,更是明确政教分离。
他对内治理有方,对外更是积极开疆拓土。先是从亡虏逃臣中选拔了勇士飞廉,恶来父子为将,之后他领兵伐离国、破有苏氏,威压诸国,囚禁姬昌。然而雄心壮志的他并不满足于此,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东方。
在招人臣服后,他便挥师东进,逐一征伐东夷诸葛部落,将东夷纳入版图。
经过长达十年的征战,他终于完成了对江淮原始部落的全面征服,国土一度扩大到山东至福建沿海,以便当时先进的中原文化传到淮河、长江流域,它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首个征服江淮地区,开疆拓土至东海的帝王,亦是当时中原地区实力最为雄厚的王朝。
也正是有了他的先见之明,才为后来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壮举打造了良好的基础。
近代的著名考古学者、甲骨四堂之一的郭沫若通过考证甲骨文上的记载得出结论,商纣王对于我们民族发展上的功劳是不可湮没的,一个很宏大的事件便是经营东南,这几乎完全为周以来的史学家所抹杀。
1959年在济南召开的会议上,MAO主席就说,龙山文化很有名啊,商纣王是个很有本领的人,周武王把他说得很坏,他的俘虏政策做的不大好,所以以后失败了。
最后的人王
帝辛的连年征战,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无形之中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更是偷支了国力,造成国内空虚,尽管俘虏很多,却根本无法供养。但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他,并未意识到事请的严重新,反而继续蒸伐,衣扬国威于四海,殊不知正在逐步走向覆灭。
在他驾着大胜的战车高歌猛进之时,西边的周国早已先后吞并多个附属诸侯国,兵力强盛,野心暴涨,窥视帝辛的君王地位。
为了出师有名,便以他酗酒暴虐、重用小人、听信妇言、不重用贵气旧臣、信命不在天,不认真祭祀等几条罪状,会盟800诸侯于孟津,及时讨伐。
通过甲骨文的考察可以得出,酒在商朝用途是很广泛的,它可以祭祀祖先时、农民可以祭祀丰收,也可以祭祀四方,当然也可以平常饮用。由此看来,酒已经成为商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那么酗酒也就无从说起。
不难看出,周国所出的这几条罪状都是帝辛改革政策,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
至于商纣王任用小人不中亲戚,则是为了富国强兵。
至于听信妇言,则说明在帝辛的改革中,女人在当时的政治地位很高,这一点从当时的大将军“妇好”就可以看出。
而为何说帝辛是历史上最后一位人王?则是因为帝辛更多的是用不祭祀来反对那些执掌神权的权贵阶层,以此来加强王权。他们重祭祀而不重神权,坚信自己是与天地平齐的存在,而在帝辛之后的帝王,则都是认为天受其权,称为“天子”,即上天之子。
面对诸多诸侯国的讨伐,他只好仓促将大批夷人、战俘、奴隶武装成军,在牧野与周军展开决战。
然而,毫无忠诚的战俘一击即溃,全面倒戈。恶来英勇战死,周军不费吹灰之力攻入朝歌。
延续了500余年的王朝就此覆灭,他也被彻底冠上了亡国之君的骂名,被后人蔑称为纣王。
历史的真相
对于商纣王是暴君的说法,自古就有为其“翻案”的,在《论语》里子贡就曾说过纣王的坏,并不像后世所说的那么过分。
孟子也曾怀疑过,他在《公孙丑》篇中说:“商纣王时距离商朝有名的贤王武丁不远,所以还保留了不少武丁时期的优良传统,如先民遗风、仁慈的政治传统和良好的民俗等。”
后来在《尽心篇》中,他又说:“对于在《尚书》中记载的武王伐纣的事请,我只相信两三分,如果武王真的仁慈威武,纣王真的是暴虐失道,那么战争中流的血会让木杵都漂了起来?”
对于过分宣扬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儒家尚且是这样看待商纣王的,更不用说那些非儒家的人了。
在宋代就有史学家提出对商纣王罪行的描述,不过是夏桀的翻版而已。
近代史学家顾颉刚则认为,商纣王的罪行都是历代积累来的,最初是周武王为了达到统治的目的,然后进行宣传,后来人不知,代代口传,以至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