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了解曹植,是因为他的那首“七步诗”,七步成诗,已经将曹植的才华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样也是因为七步诗太过出名,以至于人们忽略了曹植这个人,以及他的许多作品。
曹植是曹草于卞夫人的第三个儿子,他出生时,曹草还没有在北方站稳脚跟,因此曹植的幼年是在戎马中度过的,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建安九年,曹草战胜袁绍的时候,此事曹植已经十二岁,由于古人对成年的年龄标准比较低,所以曹植已经是快接近成年的年龄,这段生涯,为他的才华创作积累了一定的灵感素材。
而且曹植从小就非常聪明,十岁的时候就熟读诗经论语,才思敏捷,谈吐不凡,每次面对曹草的提问,都能应对自如,出口成章,有一次曹草看到他写的文章时,又惊又喜,问道:“你是找人代写的吧?”,曹植却非常自信的说,出口成论,下笔成文,只要当面考一考就知道了,何必找人代写?
这种才请,才加曹植坦率的新格,朴素的行为,曹草和快将爱心转到了曹植身上,并时常带在身边,建安十五年,铜雀台建成,曹草召集第一批文士登台赋诗,曹植就是其中之一,而众人之中,也只有曹植略微思索,提笔一挥而就,也是第一个交卷的人,曹草看了,更加重视曹植,对其寄予厚望。
然而曹植的闪耀,同样触痛了他各个曹丕的神经,能够和他争夺位置的,也就只有曹植了,曹丕的文采不差,甚至和曹植曹草相比也不遑多让,但一山不容二虎,曹植表现的越是优秀,曹丕就越是担心,甚至这种担心在他继承曹草的位置之后,还没有多少减少,因此在他刚登大位之时,刁难对方七步作一首诗,没想到曹植竟然真作出来了,曹丕看了诗的内容,羞愧万分,对曹植的态度也有所改善。
但这种改善并不是说曹丕不再对曹植心怀忌惮,在一次外出游玩时,曹丕带着曹植随行,途中见到两头牛在打架,双方你来我往谁也近不了身,最终是一头将另外一头撞进了井里。
曹丕见了,让曹植以此作一首诗,曹植认为这很简单,但曹丕又加了个要求,说诗中不准有“牛”字,曹植闻言心中一沉,知道哥哥对自己仍然心存芥帝,还是想把他给除掉,最终还是在行进的过程中作出一首诗来:“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土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
曹植作完之后,再次确认一番便说了出来,众人听了惊叹曹植的才华,就连曹植也拍手叫好,赞叹曹植的才华,但只有曹植高兴不起来,从此之后,更加的小心谨慎,生怕一个不小心被曹丕抓住把柄,惹来杀身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