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疯子李
在很多军M的印象中,苏联红军的元帅、大将军衔有点泛滥成灾。我国从建军以来的也只有十大元帅、十大将。苏联在其存在的七十余年中,共计授予1人「苏联大元帅」,40人「苏联元帅」、,3人「苏联海军元帅」,13人「军兵种主帅」,60人「军兵种元帅」军衔。元帅的人数十分可观,大将的数量就更多了。
不过,这还不是最让人震惊的!最为震惊的是另外一个现象。
1935年,苏联第一次授予军衔时的五位元帅中的三人:布琼尼、叶戈罗夫、伏罗希洛夫。1940年获得元帅军衔的铁木辛哥、库利克。卫国战争中获得元帅军衔的朱可夫。战后获得元帅军衔的格列奇科、叶廖缅科、莫斯卡连科。兵种元帅雷巴尔科、费多连科、日加列夫、列昂诺夫。
1935年苏军五位元帅
还有阿纳帕先科(此人如果不阵亡,苏联元帅的军衔跑不掉)、赫鲁廖夫、秋列涅夫、列柳申科、扎多夫等大将以及一众上将、中将,甚至还有巴别尔、尼古拉 奥斯特洛夫斯基这样的文化名人。
以上将军或元帅都有一个共同出身——骑兵第一集团军。要知道内战结束的红军兵力有五百五十万之多,卫国战争期间规模更是达到千万级。骑兵第一集团组建的总兵力不过区区1.6万人,即便算上了两年内战中补充的兵力,数量相对于全军来说依旧微不足道!所以第一骑兵军出身的元帅占如此大的比例,确实让人震惊。
布琼尼元帅军装标准相
十月革命后的苏俄政权,并不看好骑兵这一兵种。骑兵的消耗极大,属于典型的贵族军种,与布尔什维克的追求有点不符。但内战的战场现实就让苏俄不得不组建属于红军的骑兵。
与一战西线战场不同,原沙俄帝国的领土十分辽阔,为骑兵的驰骋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加入白卫军的沙俄骑兵和哥萨克凭借着自身强大机动新,横行无忌,对红军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由于战后协约国的大力支持,白卫军骑兵的物资保障条件比沙皇时代改善了不少。不再是仅依靠战马和马刀的落后部队,而是发展成了半机械化的重装部队。机抢被装上马车,轻型火炮也成为广泛使用的武器,加上一定数量的轻型坦克和装甲车配合,白卫军的骑兵在广阔的战场让新生的红军吃尽苦头。
苏联内战时期的红军,当时十分流行的机抢马车
1919年8月,高尔察克麾下的白卫军将领马蒙托夫仅带着8000名哥萨克骑兵就撕开红军堪称严密的防线,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横扫多地,甚至还「解放」了超过两万名意志不太坚定的「苏联红军」。
这极大刺机了红军高层,为了对付白卫军骄横的骑兵,红军也组建起了自己的骑兵部队——骑兵第一集团军,司令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布琼尼。因为生来就带着重要的使命,这支部队也受到了红军高层的注意:武器配备充足,后勤有专门的部队负责,士兵完全可以做到轻装上阵,全力以赴。
后来的战斗中,这支队伍证明了自己的价值。组建不久,红SE骑兵就力挫南俄地区的白卫军,极大改善了红军的战略处境。在保卫察里津的战役中,骑兵第一集团的优异表现更是给指挥这场战役的斯大林留下了深刻印象。察里津战役是斯大林在苏俄政界、军界中崛起的起点。
在后来的岁月中,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斯大林对于来自骑兵第一集团军的军官照顾有加。即便是后来波及整个红军的大肃反运动中,来自骑兵第一集团军的军官受到的影响也小得多。
真正奠定该军地位的则是在苏波战争中南线战场上的破局。1920年初,为了遏制波兰军队在乌克兰方向上的进攻,骑兵第一集团军从南俄的高加索地区千里跃进到乌克兰的乌曼。6月5日,骑兵第一团军突破了波兰军队的战线。
钢铁慈父
虽然突破口很快被波军重新堵住,但骑兵第一集团军却在波军战线后方进行破袭,重点打击波军的关键节点及补给线,为正面战线的红军反攻创造有利条件,并最终扭转了战局。6月10日,南线的波军全面后撤,6月13日放弃基辅。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这次行动有过大篇幅的刻画。
内战结束后,红军大规模裁军,集团军的编制取消。但几个骑兵师基本都保留了下来。因为在内战中多次力挽狂澜,骑兵第一集团军的功绩得到了红军上下的认可。1935年的授衔充分说明这一点。
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来自骑兵第一集团军的指战员再次走上前台,成为战场上的明星。不过这次的主角不再是布琼尼这一代老将了,而是朱可夫为代表的新生代。虽然出身于骑兵,但他们在指挥以装甲兵为核心的多兵种合成集团是也显得十分纯熟、老练。
朱可夫
这不奇怪。因为骑兵的作战原则与装甲兵有着极高的相似度。骑兵的作战模式并不是像影视剧那样直接冲击敌方严整的步兵方阵,而是利用较高的机动新不断穿擦、迂回,机动作战消耗敌方的体力、物资,寻找对手的薄弱点。
装甲兵也一样,二战初期德国的装甲部队之所以能够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大半个欧洲,就是利用了装甲部队极高的机动新,不断机动、穿擦,打击对手的薄弱点,不让对手有修整、喘息的机会,无法形成有效的防线。这一做法被证明是有效的。
当然骑兵将领转行指挥装甲部队也不是苏联的专利,著名的巴顿将军最早也是出身骑兵部队,其他国家类似的请况在不在少数。
巴顿
多兵种合成,对于骑兵第一集团军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因为部队在组建的时候就不是单纯的骑兵部队,马车搭载机抢是当时苏俄内战中经常见到的一种模式。白卫军骑兵的多兵种合成对于红军的的影响也是惊人的,所以红军在坦克装甲车的研制上十分上心,即便在内战期间极端困难的请况下,红军也竭尽全力研制属于自己的坦克。
火炮等技术装备的使用对于他们来说更不是问题,所以骑兵第一集团军出身的军官对于新技术并不排斥,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那个时代十分容易TUO颖而出。
但这些军官真正能够在军事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更多是因为自己的原因。
布琼尼参加过日俄战争、一战、国内战争,但这位元帅并不是一个老顽固。虽然在入伍之前没有什么知识,但是在当兵后一直很注意提升自己,曾经就读过沙俄的骑兵学校。成为红军高级将领后,他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他曾经专门到苏联军事院校中进修,对于新武器,也并不排斥。他的战略眼光也是不错的,卫国战争的基辅战役中,作为最高统帅部成员的他发现了西南方面军的潜在危险,比起朱可夫等后辈丝毫不落下风。
年青一代的朱可夫靠着自己的努力从一个连长一步步成长为最高副统帅的。他的军事生涯始终走在军事理论发展的前沿,这为他的成就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同样的还有影响战后苏联军事发展的重要人物格列奇科。
格列奇科
第一骑兵军的这些将帅的成长可以用一句很老的歌词来说明: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时代的变化带来发展的机遇,但如何抓住还是要看个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