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整个历史的发展,所谓的昏君都有一个特点:赏罚不分明。
摊上这样的主儿咱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付出的代价往往都是江山倒塌。比如秦二世胡亥、隋炀帝杨广、宋徽宗赵佶等等,但凡有一点觉悟,都不至于那么惨。
不过谈到赏罚分明这个话题,笔者认为这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一个新王朝的建立,论功行赏感觉还有点可能,因为有一大批帮助帝王打江山的文臣武将。
这些人能言善辩、出谋划策、征战沙场,不管怎么说,都是立下过汗马功劳的人,朝代建立后享福赐官并无任何不妥。
反之,许多封建帝王在登基时面对的是一个稳定的江山,这该如何进行论功行赏?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你不知道怎么做,总有一些“另类者”会替你开这个头,比如大清皇帝乾隆。
详细探究乾隆一生,帝王之书被他展现到淋漓尽致,赏罚一事自然不会落下,否则又怎么会有后来的“康乾盛世”?
在平定叛乱后,乾隆赏赐了两位武将,即海兰察和乌尔泰。
前者要妻妾,后者要官职,看似极为平常的一个细节,最终导致了二者截然不同的命运。
海兰察
作为一个平民将军,海兰察能晋升到手握兵权的程度,不知道付出了多少努力。
封建时代想要掌握兵权,最重要的就是威望。海兰察参加了无数场战役,这个过程中险些丧命,风雨这么多年,表面上虽然不说,但内心经明得很。
公元1758年,清军出征金川,因为队伍中出现了叛徒,主力部队近乎全军覆没。
乾隆得知这个消息后,随即派海兰察和乌尔泰过去增援。
在双方的英明指挥下,清军突围成功,成功扭转战局,还赢得了战事的胜利。
要知道,这场战役已经持续了五年之久,双方都在此耗费了巨大经力,如果能够获得战事胜利,无形中对当下的军队士气也是一种提升。
既然立下了军功,乾隆自然不会放弃论功行赏,随后她找到了海兰察。
“我想要一个美女”,话音刚落,朝廷上便发出阵阵笑声,包括乾隆。
在乾隆面前,这个要求应该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当朝表态一定会满足爱卿的要求。
很多人不理解,一代武将难道就这点奢求?他不应该向乾隆表示个人的忠心,然后借此机会往上爬吗?
海兰察内心很清楚,表面上虽然是封赏,本质上更是对他们的一种试探。
皇帝最忌讳的就是“二心”,一次不忠终身不用。何况在朝廷上避免不了某些有心人的陷害,别人在皇帝面前说你“功高盖主”,最终引来的是什么?
自己这样说,亦是对朝廷大臣的一种暗示:我海兰察没有其他野心,只是喜欢这些普普通通的东西。
巧妙而又机智的回答,这更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相信许多人都觉得没有这个必要,不妨我们再来看另一个人乌尔泰。
乌尔泰
乌尔泰和海兰察一样,都是在这场战役中立下军功的人,赏罚分明的乾隆自然不会落下。
在问到想要什么东西时,乌尔泰的回答同诸位所想的一样:臣妾想要更高的官职和兵权,接下来继续带领士兵继续为清朝建功立业。
看似是在表忠心,其实是在为自己招惹祸患。
封建时代皇帝最看重的就是兵权,拥有了兵权就代表着话语权,这岂不是对皇位的威胁?
退一万步去讲,乌尔泰和海兰察这次奉命出征就是去平叛的,朝堂之上公然索要兵权,很难让人觉得他没有二心。
言语在说出之后,朝廷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说话,这也暗示了他未来的不光明。
就是这样一句话,最终导致了两个人不同的结局,历史也为我们交出了答卷。
这次论功行赏仪式后,海兰察深得乾隆心意,表面上只是美女封赏,背后是各种高官厚禄,后来更是达到了自己想都不敢想的高度。
因为他懂得自己的处境,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让乾隆皇帝对自己放心。
后来双方再次奉命出征平定叛乱,因为后勤保障的问题导致战役失败。海兰察仅仅是被贬官革职,乌尔泰则直接丢命。
不管怎么说,海兰察算是留得了一条新命,没过多久后便被乾隆重新启用。
在笔者个人看来,这样的结局或许是意料之中,因为他们心心念念的不同,流露出来的野心也会有所不同,帝王乾隆怎么会输掉这盘棋?
笑侃人世间
看到这里,笔者想到了郭子仪立功要求赏赐美女的故事。
封建时期皇帝独揽朝政大权,臣妾除了在战场上同敌军斗智斗勇外,还要懂得圆滑处世。左右逢源和中庸无非都是为了自保,至于名利等,我们还是完全要抛开这样的杂念。
文章结尾之时,送给诸位一句话:看清浮生的本质,虚空是一切的尽头。
人永远都是浮生一场,何为虚无何为真切,每个人都要偷过事物看清本质。许多人无法看清梦的真相,就容易陷在梦的悲欢离合中,最终只会丢掉原本存在的东西甚至失去生命。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别忘了留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