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天下大乱,群雄并立,割据地方征战不休。加上一些人为了躲避战乱,只能背井离乡,前往他处,这就造成了同一个家族的人,分别隶属于不同势力的请况。比如说的诸葛亮和他的哥哥诸葛瑾就分事蜀吴两国。
像公元215年,刘备夺取益州以后,孙权就命诸葛瑾为使者,前往成都索取荆州。之后因为刘备没有同意,孙权出兵夺取了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刘备率军出川,和吴军对峙时,也是诸葛瑾作为东吴使者,和刘备进行交涉,避免了双方兵戎相见。
可以说诸葛瑾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让他在和蜀汉的交涉中,可以发挥不小的作用。
然而诸葛瑾的这种身份,也有不起作用的时候。
公元221年,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重夺荆州,出兵伐吴时,诸葛瑾又写信给刘备,劝他事请有轻重,应当以献帝和天下为重,曹草才是蜀汉第一大敌,蜀汉放下和东吴的仇怨,两家讲和。
可是东吴夺取荆州,杀死关羽,这仇对于刘备来说可不是能轻易放下的。不要说刘备,就连裴松之注《三国志》的时候,对诸葛瑾此举都颇有微词,在注解中肯定了刘备以益州、荆州为基础和曹魏对抗,关羽率军北伐,威震华夏的战略。认为孙权包藏祸心,帮助曹魏暗算关羽,导致复兴汉室之举戛然而止。刘备因为此事伐吴,是大义所在,诸葛瑾的话毫无道理。陈寿把他的信通篇记载在《三国志》中,完全是浪费。
连裴松之都没能说服,自然更不可能说服刘备,所以诸葛瑾这封信没能劝阻刘备大举东进。
不过说起来诸葛瑾虽然各方面能力都远不如自己弟弟诸葛亮,但是也不至于幼稚到认为凭这么一封没有任何实质新让步的求和信,真的能说服刘备退兵,因此从一开始起,诸葛瑾写信给刘备可能就是另有目的。
诸葛瑾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在孙刘联盟稳固时,自然是一大便利。但是在孙刘两家关系破裂,成为仇敌时,那么就是麻烦了。
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
孙权的信任和陆逊的担保,让诸葛瑾最终躲过了一劫。不过诸葛瑾显然也需要做一些事请,表明一下自己的立场。他带兵不行,而且又奉命坐镇后方,当然不可能和蜀军打一仗来证明自己,那么只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写信给刘备劝他退兵。这样即使不成功,也多少表明了态度,可以缓和一下朝堂之上对自己的非议。
从这个角度来看,诸葛瑾这封信,应该说还是发挥了一定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