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记忆的闸门
用笨拙的笔倾诉自己真实的人生故事~~
一名从军17年退役军官的回忆
(16)第一次写家信发现的秘密
部队真是统一行动的整体,这不,初入军营写家信都是连队统一安排。军营自古就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名诗。我对家信是早有接触的,小时父亲与爷爷相距甚远,就是通过信来信往联系,急事就电报紧急沟通。
上学了,关于家信的故事传说就更多了。如告诫信:“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处理邻里之间相互谦让和谅解的家信;一代文豪郭沫若早年留学日本,对家信体会是“家书贵祥”四个字;著名翻译家傳雷与国外求学的儿子傳聪,鸿雁传信数载,积下千余封溢满真请的父子两地书,被人们传为名篇佳作。
六十年代末爷爷发给父亲的电报
我认为家信不仅是亲人、朋友间联系的桥梁,而且也是自己与家人、朋友的感请纽带。基于这种想法,我决心给父亲写好入军营后的第一封信。
大家搬凳子,坐在床铺前,摊开信纸,拿着笔,大都是第一次写信,不知如何写,纷纷抓耳挠腮。
班长道:“这军营第一封信是统一时间安排写的,家信内容我就不看了,但你们写的信的页码我是要清清的。”
按照我掌握写信的知识,开头尊称、正文内容、结尾日期,从离开父亲到军营,都一一详细告诉父母,还将路上的趣闻轶事也绘声绘SE进行描述,五至六页,洋洋三千字左右一气呵成。
经班长过目数页码后装入信封封口,贴上8分钱的邮票。准备寄发。
作者收藏的8分钱邮票样式
这时,我回头看了看,竟有几个人含着笔头发呆。我走过去,见一个战友信笺中一字未写。我小声问道:“你怎么还没有动笔?”
他吱吱唔唔回答道:“不会写。”
我疑或道:“你们初中不是毕业了吗?怎么连信都不会写”。
他脸红道:“我小学都没有毕业,只读过三年级。”
一听这话,我倒吸一口凉气,心久久不能平静。心想,我是个冒牌初中毕业生,不想他们比我更冒牌、更糟糕。心中对村营长、乡武装部领导“重人品,不重文凭的送兵想法”肃然起敬。否则照搬以往的套路我进不了军营。
通过这次写信,我发现了这个秘密,释放了内心的自悲感,也发现了自己的潜力。决心既然来当兵,就要苦练军事技能,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感受到:要想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军人,就要按部队要求做,接受艰苦磨练,锻炼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
作者1984年夏在衡阳戎院
当然,连队也是通过第一次写信,试探我们这些新兵的文化素质,掌握新兵的思想脉搏,对以后新兵分配兵种提供考察的依据。
教书十多年的父亲收到我这封信后,对我也刮目相看,回信认同我的一切观点,让我在新兵分兵种时自己决定。后来,我探家时母亲讲:邻村一个与我一起当兵的是初中正式毕业生,他父亲对我很歧视,找到我父亲希望看我写的信,我父亲给他一看,对方脸大变说,我那儿子2页都没有写满,前言不搭后语,他哪象初中毕业的,叹口气就走了。还说父亲那一晚翻来覆去睡不着,说对我很愧疚,应该送我继续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