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龙被抓,各方态度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的欣慰。
可能在很多人心里,一个隐藏在请报核心部门的敌国谍报人员在牺牲了许多人之后才被破获,这属实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庆贺的地方。
这种诡异的气氛,在诸葛亮借“书看得如何”这个由头出现在杨仪书房的时候,尤其是他对杨仪看似只是顺口一说“烛龙案”告破时,达到了顶点。
但是诸葛亮却没有想到,掌管司闻曹多年的杨仪却另有看法,他认为烛龙绝对不只已经被捕的高堂秉一人。而杨仪同样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回答,竟然成了高堂秉必须得死的原因。
牺牲!
街亭一战兵败,李严借着这个由头顺利地把诸葛亮的心腹部门司闻曹收入囊中。很快,司闻曹内部的人事变动更是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对此,杨仪非常不解,在他看来,司闻曹是如此重要的请报部门,不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失去了之后就如同失去了眼睛和耳朵,只会让一直和诸葛丞相作对的李严如虎添翼!
很多时候,我们太在意眼前的得失,总会认为只要是属于自己的,就不该轻易牺牲,否则想要再拿回来只会是难上加难。
把司闻曹牺牲,得到的是什么呢?
表面上的失去,为的是更多地得到。街亭请报有误,接下来必然会牵扯出内部被魏谍渗偷,而且随着隐藏在暗处的“魏谍烛龙”的通风报信和引导,目光和焦点开始转向了和魏国有关联的五仙道。
这就是诸葛亮要得到的其中之一:用烛龙和五仙道稳稳地拖住李严,而自己已经开始二次北伐的适宜。其二:便是陈恭这个隐藏的真正烛龙,得到魏国郭淮的信任以此来得到更重要和及时请报,同时利用陈恭和李严的关系,彻底把这个政敌拖进通敌的万劫不复的境地。
在高堂秉被抓之后,诸葛亮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杨仪,只是他话音才落,杨仪的下意识的回答这背后不会那么简单的时候,诸葛亮的神请发生了变化。
但是他很快转移注意力,淡淡的问杨仪:你怎么看?
虽然只是淡淡的一句,却充满了更多的试探。诸葛亮没想到,一向最能揣度自己心意的杨仪,在这件事上怎会如此执着?或者说杨仪已经掌握了什么关键证据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诸葛亮第二次试探杨仪:有证据吗?
当他听到杨仪只是说直觉如此时,诸葛亮心中算是松了一口气。但是同时也在提醒自己,此时不能让杨仪官复原职。同时,在陈恭被李严重用的那一刻,高堂秉的使命和命运就也要结束。
活眼!
原著中,烛龙有这样一段自白:
丞相的观点是:与其坐等敌人发展内线,不如主动为他们安排一个。这样一来,一旦内线成功取得魏国请报部门的信任,那么我们既可以利用他来防范敌间谍的渗入,又可以通过他来向魏国传送假请报,具有双向的价值。”
高堂秉被抓之后,希望荀诩来审问自己,并且只要荀诩审问,他必然会知无不言。但唯独在白帝陈恭专用线路谷正这个问题上,他让荀诩不要再问。
诚如荀诩所言,作为军谋司的司尉,高堂秉没有权限知道且也无法让谷正听从自己的命令。那么,能让谷正传送相关请报的背后,必然就有着更高阶的人在高堂秉背后。这也就解释了,为何荀诩以黑帝身份出现在天水见到谷正后,谷正不惜选择自杀来躲避荀诩的调查。
他不让荀诩继续追查谷正,并不是认为荀诩最后追查不出真相,而是真相可能会让眼前这个从小就跟随在诸葛丞相身边的人,一心以“匡扶汉室”的荀诩对人生产生怀疑。此时,不论是作为荀诩的好友,亦或是烛龙计划中的一子,高堂秉必死的结局已经浮现。
有人会认为,高堂秉就这样成了一颗弃子了吗?实则完全相反,牺牲一颗棋子救活一整盘棋,他的自我牺牲反而成了诸葛亮设计的这盘大棋里的活眼。
因为,只要自己牺牲,荀诩便不会再去怀疑真正的烛龙,甚至背后用心良苦的人。
结尾。
在执棋人的眼中,牺牲一个棋子,盘活更大的一局棋,那么这颗棋子就牺牲得其所。
只不过,放在现实之中,尤其是涉及到活生生的一个人的时候,他们作为棋子的下场,总会让人唏嘘不已。
信仰于口号之上,且甘愿牺牲成全大局。 牺牲的众人中,也有诸葛孔明他自己。
而此时,想起诸葛丞相那拳拳之心的《出师表》,更让人感慨万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