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凡是作为开国功臣,很多人都没有什么好的下场。究其原因,无非就是皇帝怕臣子功高盖主,怕影响后世之君无法压制旧臣。无论是汉朝的韩信、宋朝的杯酒释兵权,还是明朝朱元璋屠戮功臣等,都是最好的佐证。
开局一个碗的草根皇帝
朱元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一个从小饭都吃不饱的农民的儿子,到最后竟然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
从他出生到当上皇帝的经历来看,你能知道,这个当过和尚,也做过乞丐的底层老百姓是如何一步一步走上帝位的。
他的成功自然是离不开本身的才能和骁勇的作战能力,无论是管理团队还是带兵打仗,他都是一个好手。
当然了,时机是最为重要的,就是在这个遍地都是起义军的时代,本身就意味着一个旧的王朝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随时都可能会崩塌。
当上了皇帝之后的朱元璋,开始犒赏功臣。这些功臣里面,大多数都是从安徽就跟着他一起打拼天下的文臣武将,比如徐达,汤和等人。然而就是这样一群跟着他出生入死,为他打下一个大江山的兄弟们,却几乎无一幸免。
牵扯数万人的两大案
在建立王朝之后,朱元璋对功臣们可以说是毫不吝啬地进行封赏。然而就在巩固新王朝的过程中,朱元璋发现自己身边的得力干将们逐渐开始出现居功自傲的现象。
与此同时,被他寄予厚望的皇位接班人太子朱标却因为染上风寒之后就英年早逝了,这件事请让朱元璋深受打击。
朱标新格宽厚,对人恭敬,很受群臣爱戴。原本,大将军蓝玉是被用来辅佐太子朱标的,然而事与愿违。
朱标的突然离世,让朱元璋的所有计划都被打乱。于是他决定将皇位传给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以此来弥补太子朱标。
然而,朱元璋想到自己年幼的皇孙根本压不住蓝玉等人,于是决定解决掉蓝玉。朱元璋借口蓝玉谋反,对蓝玉进行株连杀戮,史称“蓝玉案”。
为了进一步地加强集权,朱元璋甚至除掉了独断专权的左丞相胡惟庸。至此,胡惟庸成为了中国皇朝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
在胡案中,被牵连者多达数万人之多,朱元璋也在这次案件中把该杀的功臣基本上都屠戮殆尽了。
当朱元璋以为自己已经扫清了会影响皇权的臣子时,有一个人却被他忽略了,此人最后竟然成为江山易主的关键人物。
幼皇登基,大肆削藩
朱元璋去世,皇位顺理成章地传到了皇孙朱允炆手上。朱允炆在位时,还有很多藩王,手上都有着各自的实力。为了不影响皇权,朱允炆听取了齐泰和黄子澄的建议,进行大肆削藩。
在一系列的削藩举措的进行下,众多藩王都无一幸免,而当削藩的斧子砍向北边的燕王朱棣时,朱棣不淡定了。
他通过装疯卖傻,来放松朱允炆对他的戒心,借机筹备谋反的准备工作。
朱棣借由“清君侧”,对南京发动了靖难之役。而此时的朱棣手上并没有多少兵马,于是便把目光扫向了同是藩王的宁王,因为宁王手里有一支强大的雇佣兵——朵颜三卫。
可是宁王并不想谋反,毕竟朱允炆是名正言顺的皇帝。而就在此时,有个叫陈亨的人却跳出来,表示愿意帮助燕王,并且带上了手下的十万大军。
被遗忘的功臣
陈亨是谁?其实陈亨也算是一位开国功臣了,但是作为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武将,为何逃过了朱元璋的屠杀呢?
原因就在于朱元璋在大开杀戒的时候,他正在戍守北疆,因而逃过一劫。
但是远在北疆的陈亨,面对一个一个倒下的同僚,他都不愿意相信那些所谓的谋反,于是一直小心翼翼,处处谨慎。
就是在看到朱元璋和朱允炆的做法之后,陈亨深深地觉得自己也不会有好下场,于是在面对打算谋反争夺皇位的朱棣时,他毅然决然的倒戈,带领手里的十万大军帮助朱棣。
朱棣得到了这十万经锐部队之后,简直可以说是如虎添翼,面对“战神”李景隆的六十万大军,他毫无顾忌,一路畅通无阻的打到南京城下。
朱棣最终是胜利的那一方,他成功地坐上了皇帝的宝座,而作为靖难之役的重要参与者陈亨却在战争中因为身受重伤,并且在朱棣登基的那一年去世。对于朱棣而言,陈亨是大功臣,是在关键时刻帮助自己扭转败局的大功臣。因此,陈亨也被封为泾国公。
随着朱棣的造反成功,建文帝朱允炆也不见了踪影,朱棣也是费尽心思想要寻得侄子,却始终没有得到消息。
当然,朱棣成为皇帝之后,也是把国家的各方面都上升了一个层次,创造出闻名的“永乐盛世”。
朱元璋杀尽功臣名将,完全是为了朱允炆能够更好地稳住皇位,然而也就是这样的方式,让朱允炆一朝,在面对藩王谋反时无将可用。只留下一个年迈的耿炳文,却也无济于事。
而从小就能征善战的朱棣,在军队却颇有威慑力。就是这样的请景之下,在面对李景隆的六十万大军时,朱棣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将谋反之路一路走到底。
而被遗留下来的陈亨,却音差阳错地选择站在了朱棣这边,从而完全改变了战争的局势。事实证明,名将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确实没有带兵打仗的本领,唯一给李景隆自信的就是身后的六十万大军。
历史,总是这样充满了很多的不确定新,你做出的每一个决定在计划之中可能是完美的。
但是有时候就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一切的结果就是最好的结果。我们会去感叹朱元璋屠杀功臣的做法是否正确。会去感慨朱允炆的削藩措施与之前说好的削藩策略完全相反,导致燕王朱棣谋反成功的做法是否可惜。
而陈亨的选择,出发点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也看出了朱棣的身上是更符合帝王气质的,所以在面对当时的局势时做出了后面来看很是合理的选择。
但是,回过头来想,朱棣确实成功了,可陈亨并没有活着看到朱棣的成功,也没能活着享受到那份荣誉,留下的只是朱棣对其后人的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