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是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的名将,左宗棠是清朝咸丰、同治、道光年间的名将。他们都是平定边疆的功臣。
先来看年羹尧。
年羹尧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参与了平定西藏和青海的乱事,特别是率领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的叛乱,立下赫赫战功。
接着来看左宗棠。
左宗棠以举人身份,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收复新疆等重大事件,特别是率领几万湖湘子弟万里远征,收复新疆10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一役,创造了晚清中国领土失而复得的奇迹。
那么,年羹尧和左宗棠都是平定边疆的功臣,他们之间谁的军事能力更强?
我先说答案:左宗棠。
首先,年羹尧和左宗棠率领的军队不一样:年羹尧率领的是经锐之师;左宗棠率领的是地方团练。
1723年,年羹尧奉命以抚远大将军的身份坐镇西宁平叛时,从各地调集经兵强将,最多时部下有20多万人。当时罗卜藏丹津率领的叛军大约有20万人。清军与叛军的兵力比为2:1。
相比之下,左宗棠的军队都是地方团练,堪称“寒碜”。
杨昌濬诗《恭诵左公西行甘棠》里说:“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其实,左宗棠挥师西征的军队里,号称8万人,实际上只有5万人。其中,刘锦棠率领的老湘营,属于主力部队,大约为2.2万人;另外还有董福祥分统的3营甘军、徐占彪统领的5营川军、张曜统领的10营嵩武军,成分非常复杂。而叛军阿古柏的军队约有5万人。清军与叛军的兵力比约为1:1,在兵力上旗鼓相当。
其次,年羹尧和左宗棠从朝廷获得的支持不一样:雍正皇帝倾尽全力支持年羹尧;左宗棠面临各种制约,连粮饷都得不到保证。
雍正皇帝给予了年羹尧充分的信任。他发出上谕:“若有调遣军兵、动用粮饷之处,著边防办饷大臣及川陕、云南督抚提镇等,俱照年羹尧办理。”这就是说,年羹尧可以总揽西部一切事务,权势地位远远超过其他总督、巡抚。
当雍正皇帝命令年羹尧平定青海叛乱时,又让他接任抚远大将军。在这之前,抚远大将军授予的对象,不是费扬古这样的皇亲国戚,就是福全、允禵这样的宗室子弟。由此可见雍正皇帝对年羹尧的信任和支持。
左宗棠在朝廷里备受制约。那时候朝廷里有“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等人力主海防,主张放弃塞防,甚至认为“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左宗棠审时度势,提出海塞并重的意见,最终使得清廷作出出师西北的决定。
可是,在清朝晚期,国家面临着各种内忧外患,根本就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支撑左宗棠的西征大军。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左宗棠连最基本的粮饷问题都得不到保证,只好自带干粮,于1877年、1878年、1881年三次从西洋银行里借到洋款1375万两银子,另向华商借款846万两银子,这才解决了粮饷问题。
最后,年羹尧和左宗棠平定边疆的效果不一样:年羹尧没有斩草除根,放跑了罗卜藏丹津;左宗棠以武力和谈判并重,最终收复了边疆,并建省设县。
年羹尧在1723年10月开始在青海平叛,打败了罗卜藏丹津。可惜的是,罗卜藏丹津主力部队虽然被歼灭,但他本人趁乱逃跑,逃往伊犁河谷准噶尔部要地避难,给清廷留下心腹之患。直到32年后的乾隆二十年(1755 年),清军讨伐准噶尔部时,罗卜藏丹津才向清军投降。
左宗棠面对各种不利的形势,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只用了1年多时间,就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后来,在左宗棠的配合下,清廷代表曾纪泽签订条约,收复了伊犁。此后,左宗棠又先后5次奏报朝廷,推动在新疆建省设县。
综上所述,年羹尧的军事能力是无法与左宗棠相提并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