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鲜卑族是发源于大兴安岭北的嘎仙洞地区,也就是现在的俄罗斯远东南部一带和我国版图机冠尖一带的广袤地区(大兴安岭北)。
(我国境内有嘎仙洞遗址现存)。
第一次大迁徙迁到了呼轮贝尔湖,然后逐渐向南迁徙,后来鲜卑主体迁徙至现在内蒙古呼市一带,自称代国(现在的山西代县在名称上还保留着一丝痕迹),三晋大地仍保留着很多古地名,比如定襄,娄烦,晋阳等等。随后不久,定国号“魏”,史称“北魏”,建都在和林格尔盛乐。
后从和林格尔盛乐古城迁都至山西平城(现大同),统一北方大部。
后由于各种原因,又由山西北部逐渐南下,迁都至河南洛阳。从此,这个民族才逐渐被汉族同化而消失。
从呼轮贝尔南下过程中,还有一些支脉少数鲜卑人分散南下,逐渐消失,此处忽略。
所以说,鲜卑民族基因的留存多与少,是随着其民族主脉由北向南逐渐迁徙,由多至少的一个过程,当然和这个民族当时驻留地驻留的时间长短等,都有很大的关系。
三晋大地由于地理地势原因,古代战乱频繁,兵家必争,扣开山西的自然屏障之门,才会一路南下直指中原。期间多民族大量融合,一直持续到明朝之后,逐渐战乱减少(抗战时期又成为重要战场),因此山西现在的人口,在与北方各游牧民族两千多年的不断战争和融合中,形成了血统相对杂乱的一种状态。
在这两千多年的民族大融合中,含有少数民族血统的中国名人也是层出不穷。以下例举部分。
明朝时期,三晋大地中的几百万人口多批次不间断向外省大规模移民,迁徙至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随后由这些地方又向远处迁徙,最远但我国华南等地。这种大规模迁徙,一直持续到清代中前期,才算基本停止。至今全国各地仍留有“问我老家在何处,大槐树下老鸹窝”的民间名言,甚至类如“解手”“夜来”“捉弄”等等晋语本SE的词汇也流传至多省。至今多地仍保留有迁出地到迁入地的名称,以示不忘来处,比如在北京大兴和顺义,以山西地名命名的村镇比比皆是,长子营镇上长子营村、下长子营村、上黎城营村、沁水营村、河津营村、潞城营村、南蒲州(今永济)营村、北蒲州(今永济)营村; 采育镇下黎城营村、东潞州营村、屯留营村、大同营村、山西营村;青云店镇孝义营村、霍州营村、解州(今运城)营村、石州(今离石)营村。忻州营村、稷山营村、东绛州(今新绛)营村、西绛州(今新绛)营村、红铜营村(原名洪洞营村),在高丽营镇有河津营村、夏县营村等等。
经历了清中前期后的一二百年的平稳期,因各种自然灾害和列强殖民等原因,又出现了一波人员大迁徙,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等等都在此列,因此民族基因更加复杂,更无法有序查询各民族去向。只有从姓中才能寻到一丝痕迹。
中国类似的北方民族迁徙民族融合,还有甘肃宁夏陕北一带,也是在长期的多民族战争和迁徙融合过程中,向中原地区不断发展,形成了中国多民族基因的一个来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