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北海公园与恭王府之间,有一座形制为三进式四合院的古建筑,门牌号为地安门西大街103号。这座建筑叫贤良祠。祠内有一个面积不大的庭院,建筑格局均为对称式布局,宏伟庄重,古树参天。
贤良祠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当时,雍正皇帝下诏称:“我朝开国以后,名臣硕辅,先后相望。或勋垂节钺,或节厉冰霜,既树羽仪,宜隆俎豆。俾世世为臣者,观感奋发,知所慕效。庶明良喜起,副予厚期。京师宜择地建祠,命曰‘贤良’,春、秋展祀,永光盛典。”
第二年,贤良祠建造完毕。雍正皇帝御制贤良祠碑,御书“崇忠念旧”四个大字,设立在贤良祠内,保存至今。每年春、秋两季,清廷都会派遣官员前往贤良祠隆重地致祭。
贤良祠坐北朝南,面积约740平方米,面积不算大,却非常有名气。因为,能够入祀贤良祠的人物,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
第一个入祀贤良祠的人,来头非常不小。他是康熙皇帝第十三子怡亲王允祥。
允祥与雍正皇帝关系极好。他办事能力很强,善文能武,而且对雍正皇帝忠心耿耿,赢得了雍正皇帝的信任。雍正皇帝任命他筹备并担任首任领班军机大臣,协助自己处理军国大事,并封他为铁帽子王。可惜,允祥身体一直不好,加上经常忙碌工作,身体状况每况愈下,44岁就英年早逝。
雍正皇帝感叹说:“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他在按照惯例允许允祥配享太庙外,还在贤良祠修建完工后,命允祥入祀贤良祠。允祥由此成为第一个入祀贤良祠的人。
在雍正年间入祀贤良祠的人,有平定三藩之乱的中和殿大学士马佳·图海,有被康熙皇帝誉为“有古大臣风”的张英,有收复宝岛的施琅大将军,有清朝四朝元老范文程,有康熙朝理学名臣李光地,有被康熙皇帝赞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等人。
在乾隆年间入祀贤良祠的人,有一代名臣张廷玉,有为官清廉,不畏权贵的直隶总督李卫。乾隆皇帝非常宠信富察皇后,因而富察皇后家族有多人享受到入祀贤良祠的待遇,如富察皇后的先祖富察·哈什屯、富察·米思翰,富察皇后的伯父富察·马齐,富察皇后的弟弟富察·傅恒、富察·傅清,富察皇后的侄儿富察·奎林等。
在乾隆年间入祀贤良祠的人,有我们很熟悉的名将福康安、阿桂等名将,以及《宰相刘罗锅》原型体仁阁大学士刘墉。
在晚清时期,又有一大批大臣入祀贤良祠。晚清四大中兴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全部享受到入祀贤良祠的待遇。另外,三朝元老曹振镛、两江总督陶澍,以及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里表现出SE的湘军名将胡林翼、曾国荃、刘坤一等人也入祀贤良祠。
有清一代,清廷对入祀贤良祠的资格要求很严。所有入祀者,都由皇帝亲自选定。只有在身份、德才、政绩、地位等各方面都要达到一定要求,才有资格入祀贤良祠。所以,从1731年到清朝灭亡,180多年时间里,总共只有99人入祀贤良祠。
而且,就算已经入祀贤良祠的人,也有可能因为罪行暴露,被撤出贤良祠。乾隆年间就发生了两起。
第一起发生在1755年。
1755年,胡中藻案发作。当时,乾隆皇帝密令广西巡抚卫哲治将胡中藻担任广西学政时所出试题及与人唱和的诗文“并一切恶迹,严行查出”。胡中藻《坚磨生诗钞》中有一句“一把心肠论浊清”,被乾隆皇帝下令处斩。胡中藻是鄂尔泰的门生。由此,乾隆皇帝下令将鄂尔泰的灵位从贤良祠中撤出。
第二起发生在1786年。
乾隆年间,有一位大臣叫于敏中。于敏中23岁考中状元,是清朝最年轻的状元郎。他青云直上,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领班军机大臣(首席军机大臣),是乾隆一朝为首揆执政最久的汉人大臣。1780年1月14日,于敏中去世,时年66岁,被乾隆皇帝追谥为文襄,入祀贤良祠。
不妙的是,1786年,甘肃监粮冒赈案爆发。该案牵连了包括浙江巡抚王亶望、陕甘总督勒尔谨在内的一大批官员。乾隆皇帝推断“于敏中拥有厚赀,亦必系王亶望等贿求赂谢”,将于敏中撤出贤良祠,以昭儆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