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历史上的间臣,那可真是不少。他们大多都没有好下场,但是有一位,虽然各种影视剧中他都是大间臣的形象,众人都为打败他拍掌庆贺。但是在当政者的晚年,居然亲自为他平反,还把他封为忠臣。那么,这个“间臣”是谁?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他就是鳌拜,说起鳌拜,就不得不说起清朝的发家史。满清成立之初,皇太极力压多尔衮继位,在清朝与明朝开战时期,虽说多尔衮是被称为战神,但是鳌拜也是一员大将。
鳌拜不仅战功卓越,对皇太极也是忠心耿耿,凭借鳌拜的战功,能够削弱多尔衮的影响力,分散兵权。大清入主京城不久,皇太极逝世。当时大清刚刚建立,政局不稳,多尔衮对皇位势在必得。
索尼,鳌拜等人坚持让大清皇位应由皇子继承。鳌拜等人力量不容小觑,多尔衮只能让步,当摄政王。多尔衮摄政之后,趁着新帝年纪小,对皇太极旧部毫不留请。鳌拜作为自己的反对者,多尔衮怎么可能放过。不仅多次被迫害,甚至一度到定死罪的程度。
但是好景不长,多尔衮战死,顺治得以亲政。为了摆TUO多尔衮的党羽,顺治重用鳌拜等人,也为后来鳌拜的专权种下恶果。
不多久,福临去世,新帝玄烨继位,年号为康熙。顺治让索尼,鳌拜,苏克萨哈,遏必隆为辅佐大臣。索尼年老体弱,胆子也小,难堪大任,苏克萨哈原先是多尔衮的人,备受忌惮,遏必隆又附属鳌拜。就这样,四位辅佐大臣中鳌拜一人独大。
在鳌拜辅佐期间,他常以莫须有的罪名加害对他不利的人,嚣张气焰堪比多尔衮。康熙帝虽然年幼,但眼明心亮,知道鳌拜是专政滥杀,奈何年龄不大,羽翼未丰,他也常常是敢怒不敢言。让两人矛盾机化的是苏克萨哈之死。此时的康熙帝已经十四岁,按照当时的规定,已经可以亲政了。但是鳌拜从不提起此事,依旧以摄政王的名义继续掌权。
另一个辅佐大臣苏克萨哈趁机上书解除自己的辅臣重任,苏克萨哈一解除,那么其他人也没有担任辅臣的必要,鳌拜的美梦就破碎了。意料之中,此事遭到鳌拜的强烈反对,辅臣一职掌握实权重大,贪恋权位的他怎么会答应。于是鳌拜向康熙帝上书,罗列苏克萨哈的种种罪状,提出将苏克萨哈判处死刑。康熙帝当然知道这是鳌拜的音谋,力排众议,坚持留苏克萨哈一命,但奈何力量弱小,加上鳌拜的党羽众多,最终苏克萨哈还是被处死。
鳌拜的种种行为已经惹怒年幼的康熙帝。康熙秘密培养自己的心腹,为推翻鳌拜做准备,又对外表现出沉M玩乐的模样,用来混淆视听。这让鳌拜放松警惕,他很乐意看到少年皇帝沉M声SE,那他就可以独揽大权了。
康熙八年。皇帝找鳌拜进宫,准备实施计划。虽然这在史书上被一笔轻轻带过,但是里面的凶险一点没少,看各种影视剧就能看出端倪。不过有惊无险,鳌拜被擒,康熙帝夺回皇权。但最后康熙念鳌拜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功过相抵,况且直接杀了鳌拜,朝廷不免又是一阵动荡,为了朝堂稳固,他最终没有杀鳌拜,只是将鳌拜囚禁。一代名将就在软禁中度过一生。
到了康熙晚年的时候,以前的任何事经常浮现在他的脑海里,鳌拜就在其中。其实鳌拜并不想谋朝篡位,只是贪恋权位,如果他想当皇帝,在康熙帝很小的时候就动手了,怎么会容忍那么久。
现在康熙治理的清朝逐渐强大,政权趋于稳定,现在的鳌拜已经掀不起风浪。想起鳌拜之前也有好的一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康熙对鳌拜的怨恨也削减不少。后来,鳌拜去世,康熙帝还为他难过不已,不仅追封,鳌拜的后人也得到善待。
据史料记载,公元1692年,康熙亲自为鳌拜平反,还称他为忠臣。这一举动引起民间一片哗然,上至高官,下至平民,都在议论纷纷。
康熙这一举动引起很多质疑,到底是鳌拜之前蒙受冤屈,因为康熙帝年轻气盛,加上鳌拜的确大权在握,做下许多惹康熙帝不开心的事请。这才前期对鳌拜毫不留请,而到了晚年,康熙年纪大容易心软,以前的坏处渐渐消散,才对鳌拜网开一面。又或者康熙帝有自己的缘由不得不这么做,这个也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