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大秦扫灭六国,完成了天下的大一统。而和氏璧作为春秋战国时代的天下第一珍宝。自然也落入了秦军的手里,而再次来到了咸阳的秦国宫中。秦王嬴政自认为“德过三皇,功盖五帝,”因此自称始皇帝。以后的皇帝就是二世、三世,以至于幻想万世一系。秦始皇的命令要发布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让天下的军民百姓都听明白,那么这些命令就要盖章发布才有威信。于是皇帝必须有统一天下后的玉玺。既然叫玉玺,那么肯定是玉制作而不是用黄金或者黄铜或青铜制作。当然后来也有金银和铜印信,不过秦汉以及以后的皇家和王族,最看重的还是玉玺和玉印。而这些玉玺和玉印,基本都是把用和田羊脂玉雕琢。这个行为习惯,从秦始皇到乾隆帝,长达近2000年就没变过。再往前推则可以至少到商代妇好墓。秦始皇让李斯把和氏璧改雕成传国玉玺。
瀚海狼山(匈奴狼山)个人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大秦刚刚统一天下。如果用普通的黄金或者黄铜、青铜做帝国的信物,明显是尊贵地位不够。从商代就有王公大臣遇到重大的喜庆事件或者被记功赏赐,就铸造铜器,再刻上铭文作为纪念的习俗。比如存在至今的MAO公鼎或者其他的有大量铭文的青铜器。但是青铜器物太大,而且是诸侯大臣级别纪事用的,显然与自认为集三皇五帝的德行和功劳于一身的始皇帝看不上的,毕竟帝和王都不是一个级别。而且青铜器物太大又笨重,在始皇帝时代已经是“烂大街”的东东。黄金虽然稀缺,做成金印也不会太大,但是黄金做印,在当时没有这个传统;在材料上也有天然的缺陷。毕竟纯金比较软,金印用多了。会产生变形而变得字迹模糊。因此后世的纯金印玺也不多。即使有王族金印,也多是礼器而不是实用器,实用印玺仍然以玉刻为主。
秦始皇要做“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这种准备传之万世的帝王之玺,仅仅从这8个字来看,首要的任务并不是发布行政命令。而是隐含着神化自己的统治,也就是君权神授,万世昌盛的明确表达。神化自己和后代,才是最明确、最主要的目的。因此普通的青铜、黄金和其他没有根底的其他珍宝玉材都没有这个历史功能。只有到秦始皇时代,已经在各国诸侯百官,甚至天下老百姓中都已经耳熟能详的和氏璧可以做到这一点。毕竟和氏璧刚刚露头的时代还在公元前740到690年以前的楚武王时代。到公元前221年的秦朝初年已经过去了500年。而这500年期间,和氏璧又不断地被再神化和价值递增。在秦始皇的祖辈有了天下皆知的15城不换的价值认定。因此普天之下,没有第二件单一物品可以有这个价值;特别是这种“具有历史传承神力”的物品了。用和氏璧来改成传国玉玺,等于是用当时全民皆知的“神物”,来为秦始皇的自我神化及其后代的统治合理新再背书。没有比和氏璧更适合的了。
于是就有了第二个问题。也就是把和氏璧做成传国玉玺,从尺寸和用料上讲,肯定只能用和氏璧的一部分材料。很难把和氏璧全部改成不大的玉玺。这样就等于要当即毁掉和氏璧。秦始皇怎么做,是否有毁坏宝物的嫌疑?其实在当时的秦始皇看来,和氏璧必须要部分毁掉,而作为另外一件有“传承新神力”的新宝物出现。因为和氏璧只要还是和氏璧,就会让当时的世人想到楚国,想到赵国,想到强秦的霸道;想到蔺相如敢拿和氏璧当面戏耍秦王。自然会想到价值连城、完璧归赵。其实这都是诸侯争霸、天下纷争局面下的故事。也是在秦朝初年被严厉压制的各国王室旧贵族最念念不忘的事请。把和氏璧重新做成传世重器,其实也是向天下表明一种决然不同的新态度。狼山认为还有一种可能,也让和氏璧很难再成“完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