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 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 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 ”
以上则是袁崇焕最后的结局,可谓是极度凄惨,为什么当时的百姓对袁崇焕恨之入骨? 致使袁崇焕悲剧新命运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袁崇焕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受争议的人物之一,冤还是不冤的争论一直伴随着他出现在人们的茶前酒后。一方面是镇守辽东的“帝国擎天柱”,一方面被凌迟处死,民众争相出钱买他的肉吃。
两种极其巨大的反差究竟是为什么?
崇祯上吊图袁崇焕的崛起
宁远、宁锦两次战役是袁崇焕最拿得出手的“作品”,直接导致了努尔哈赤的死亡,一度是帝国武将的典范。崇祯皇帝四月上任,七月即召见袁崇焕,可见对于袁崇焕的器重。此前的袁崇焕在阉党和东林党的斗争中,早已被边缘化,赋闲在家。
两者就辽东局势深入交换了意见,袁崇焕提出五年辽东可平,由此机发了崇祯皇帝内心深处那股建功立业的渴望。请绪昂扬的袁崇焕滔滔不绝地在皇帝面前发表自己的施政演说,作为旁听者的帝国官员很久没有听到这么振奋人心的豪言壮语。当时的崇祯仅仅18岁,渴望快速的建功立业无可厚非,此时所器重的爱将大鸣大放的话语,俘获了崇祯的信任,崇祯对其提出的要求全部予以满足。
用这个时代的话通俗来说,袁崇焕的起势实际上就是给崇祯皇帝“画大饼”,五年平辽是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自李成梁之后的一代代将领的失败就是例证。
袁崇焕的起势实际上也对当时的权利局造成冲击,当时的阉党被清算,阉党留下的利益真空亟待填补,东林党首当其冲,获益颇丰。但是之后袁崇焕的起势对其利益造成冲击,一方面他掌握了帝国最经锐的部队,要钱要粮要武器,另一方面其深得崇祯信任,东林党利益被严重冲击。袁崇焕虽然直接与崇祯对接,但是其“事事应手”的基本要求仍然离不开各个部门的紧密合作,由此不可避免得与东林党关系紧张。
李自成袁崇焕任上的三件大事
导致袁崇焕死亡的主要事件就三件:
1:南台卖米
2:擅自杀害MAO文龙
3:后金围攻北京城
南台卖米
我们一件件来说,明末时期出于小冰河时期,干旱严重,粮食收成萎缩,粮食供应压力本就特别大。作为明军经锐,加之崇祯皇帝的信任,辽东军队自然而然的粮食供应得到优先,军队一度出现粮食富余。这也对应着国内百姓的粮食紧张,同在1629年,蒙古东部以及后金都爆发了严重粮荒。
袁崇焕上任不久,崇祯就得到一个消息:辽东前线在卖米,购买者有蒙古人,也有少量后金人。崇祯得到消息后:要求袁崇焕立即停止卖粮行为,并做出解释。
袁崇焕给崇祯解释到:“蒙古各部灾荒严重,卖粮食是出于拉拢目的,在与后金的抗争中蒙古各部作用突出,不得不做。”
不得不说,袁崇焕卖米确实是有拉拢蒙古各部的美好愿景,但站在上帝角度看,这些粮食就是给后金买的。但在当时,崇祯对于袁崇焕有着无限的期待,即便自己判断是给后金买的粮食,但在袁崇焕给出他的解释之后,仍旧给了他一个口子:统计蒙古各部人数,按人头给粮。
当年三月初,边境,京城流言四起,关于后金屯粮南下的消息令人不安。但作为局中人的袁崇焕对此浑然不知,依旧按照自己的节奏高歌猛进。但站在上帝视角来说,就卖米一事,袁崇焕的理想主义固然不假,但如果事后追究则百口莫辩。
袁崇焕擅自杀害MAO文龙
MAO文龙屯兵皮岛,佣兵自重,对朝鲜仁祖李粽有拥立之功,与朝鲜特殊关系的建立,让皮岛的开发建设一路顺风顺水。
皮岛位于鸭绿江口,后金的大后方,一旦后金有所动作,MAO文龙遂从皮岛出发偷袭,后金深受其牵制,但是由于本身水军的缺乏,对其又无可奈何。
对于后金而言,孤悬海外确实难以处理,对于明朝而言,孤悬海外,虽表忠诚,但是难于管理,与辽锦防线明军主力协同作战也不容易。其中,MAO文龙的个人因素也不容忽视。其与李氏朝鲜特殊关系的建立,加之孤悬海外的特殊地位,两头通吃,实实在在的“土皇帝”,对于新来的所谓“领导”,他真的能服从吗?
袁崇焕上任之后也意识到这个问题,要实现五年平辽的目的就不得不对皮岛实施行之有效的管理,由此开始对MAO文龙实施一波试探,但是提到的反馈我们可想而知。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袁崇焕忙于另外一件事,军事上五年平辽也许不容易,与崇祯皇帝沟通过后决定走议和的路线。后金对于议和开多了诸多不切实际的议和条件,其中就包括除掉MAO文龙。当时袁崇焕的主观想法已不可考究,但出于皮岛管理权的易手,以及五年复辽(哪怕是议和)为大局的现实利益,MAO文龙都是可以被牺牲的。
之后的事大家都知道,MAO文龙被诛杀,其不仅仅没有推进与后金的和谈,反而给后金解决了后顾之忧。就有人会问了,这么浅显的后果,袁崇焕会看不出来吗?袁崇焕当然不可能看不出来,但是其对后果的评估也许与之不同,在诛杀MAO文龙后,皮岛反应极度机烈,一度险些军变。袁崇焕的人事任命也就是MAO文龙的旧将,其中就包括MAO文龙的儿子。
到了这里,哪怕袁崇焕未能有效控制皮岛,但是皮岛依旧对后金产生威胁。真正让皮岛失去作用的是朝鲜的反应,朝鲜在MAO文龙被诛杀后,要求皮岛官兵“尽撤诸岛屯兵移镇他所”,并且对明朝提出的共同夹击后金的要求,以“敝邦壤地偏小,材力绵薄”直接婉拒。
大众对于MAO文龙的作用认知主要局限于对后金的牵制,但其实,MAO文龙还承担着与朝鲜联络的重要作用,扮演着介质的角SE。
到这里,崇祯皇帝对于袁崇焕的期待和信任到达顶峰,甚至不惜生杀大权的转让,顶峰同时也意味着转折。说到底,袁崇焕的权利来自于崇祯皇帝居高临下的恩赐,如果给不了崇祯皇帝实际的回报,那么崇祯的那份期许和信任就将会变成惩罚与仇恨。
而这一刻很快就到来了!
顺便提一笔议和这事,笔者更认为这是Z治示弱,后金根本没有谈判诚意,就算议和,明朝也肯定是亏的一方。况且,一旦政Z示弱,有损天朝威仪,那些张望的蒙古部族自然而然会选择后金。
MAO文龙3:清军围攻北京城
MAO文龙死后,后金无后顾之忧,皇太极此时决定尽快破局,DU一把:皇太极亲率10万经锐,直接绕过宁锦防线,过境蒙古奇袭北京城。
得知消息的袁崇焕立即率领5000骑兵赶回救援北京城,比皇太极还早到了两天,随后又到了4000骑兵,9000VS100000,但这仗就被袁崇焕打赢了。
战争结束后,袁崇焕就被凌迟处死,就上演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保卫北京城的战神形象已经不足以挽回袁崇焕的生命,“己巳之变”与五年复辽的巨大落差,袁崇焕立即卷入一场政Z漩涡,崇祯无论如何都禁不起北京被围的羞辱,而如此事件必须要有一个背锅者,这个人就是袁崇焕。
站在上帝角度当然知道后金是从蒙古绕过去的,但是当时的崇祯不知道,加上袁崇焕通敌的谣言四起,崇祯更多的暴露了他的感新,甚至在后金没有退兵的前提下就要处死袁崇焕,苦于大臣临阵换将,兵家大忌的劝说才没有动手。
崇祯也许也设想过不能五年平辽,譬如,同意袁崇焕与后金的短暂议和就能说明。要说崇祯能接受的底线在哪里,个人推测,那就是不能让后金攻陷宁锦防线。你跟我画大饼可以,OK,我放手让你去做,你做不到也不要紧,但是,你总不能给我造成重大损失吧。
最终结果是后金兵临北京城下,京城百姓被烧杀抢掠,民怨沸腾;加之那些东林党人士与袁崇焕的利益冲突,前者掌握着各种资源,其刻意传播之下,袁崇焕不死才怪。
皇太极袁崇焕到底冤不冤
这个问题得从两方面看,要是单独以袁崇焕死时候的罪名,那就真的太冤了。袁崇焕不可能是汉间,弄死努尔哈赤,两大战役,北京保卫战人家是有功,要是他投敌,北京早没了。让祖大寿投降后金都下了血本,但人家还不太请愿,袁崇焕呢,恐怕要皇太极的位置才能换吧,关键是袁崇焕能同意吗?一句话,袁崇焕无论有什么过,但人家大节无亏。
从崇祯的角度看,钱花了,权给了,人杀了,你平辽平到北京城下了,就单纯这点,该死!
看从什么角度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