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丝绸之路上,有很多重名的地方,但它们不是没有缘由的一种巧合,而是人们对于路的不灭的记忆。捡拾起它们,就能穿越千年,重新开始、重新寻找、重新迈入丝路风雨如昨的大道柔请。
博格达,两座山,一座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和昌吉一线,一座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地理给了人们这样的描述:
中国新疆博格达山
中国新疆博格达山位于中国新疆中部。属北天山东段。准噶尔盆地和吐鲁番盆地的界山 。东西走向。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主峰博格达峰,海拔5445米。3800米以上有现代冰川 。西端山口达板城镇为天山山脉南北交通孔道 ,兰新公路、铁路经此。东端的七角井,旧时为天山南北交通孔道。
蒙古国博格达山位于乌兰巴托南图拉河畔,是以蒙古博格达汗的名字命名的圣山,景SE有人,是一个自然保护区,也是蒙古的国家公园。这里可以鸟瞰乌兰巴托市全貌及蜿蜒的图拉河,700公里外的贝尔加湖在秋冬春三季形成的寒流,通过蒙古高原吹向内地,乌兰巴托是必经的地方。
历史的说法是这样的:博格达一词就是出自蒙古语,即“神灵”的意思。早地古代北方和西域的一些游牧民族中就有崇拜名山的习俗,因博格达山高大险峻,所以被这些民族誉为“神山”、“祖峰”,骑者见之下马,行者见之叩首。
有一则叫《沙勒哈沙曼》的民间故事就有这方面的描述,说是牧民们把博格达山称为“圣人”,而把博格达山上的石块视为圣人使用的石头,用这里的石头作武器去打击敌人无往而不胜。由此可见博格山在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域民族心中的地位。
蒙古国博格达山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在蒙古语之前,博格达山一定不叫博格达,在唐诗里,人们把今天蒙古国境内的爱杭山叫天山,就像我们今天把位于欧亚大陆腹地,东西横跨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四国的天山叫天山一样。而在比唐朝更久远的朝代,人们似乎把中国西部高大的山脉都称为天山,这就是说,我国的博格达山和蒙古国的博格达山一样,都曾在历史上有过一个相同的名字——天山。
关于山下的居民,详细的历史资料是:旧石器时代今乌兰巴托地区就有人类居住,博格达山附近挖掘出人类猎杀的动物骨骼遗留。土拉河沿岸还挖掘出匈奴时代的墓葬;新石器时期,今天的乌鲁木齐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战国,属古车师人的活动范围。西汉,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分布着十余个游牧部落,史称“十三国之地”,西域都护府曾派兵屯田。
有趣的是,元代以后,新疆博格达山再次渐渐被涂上道教的神话SE彩。学者们认为,这大概与道教宗师邱处机西行有关。
具体的事件是这样的:公元1219年,邱机应元太祖成吉思汗诏命,率弟子18人西行,由山东登州出发,至燕京,出居庸关,北上至克鲁轮河,折向西,越阿勒泰山,再经准噶尔盆地至赛里木湖,又西行至中亚撒马尔罕,前后历时三年,行程一万多公里。邱处机同弟子一路讲道,修建道观,为道教在西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传说,新疆天池的铁瓦寺就是当年邱处机过阜康时率弟子所建,他那首赞美博格达的诗《宿轮台东南望音山》就写在此时(这也是邱处机在此活动过的见证)。在道教的一些典籍中,博格达山一直被视为西王母的居所,所以博格达山自然也就成了道教的神山。及至清代,这里便成了道教的圣地,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清政府派驻乌鲁木齐大臣上博格达山祭拜,并颁布《博格达鄂拉祭文》,从此,每年官府都要组织民众举办大规模的祭拜活动。这就更增加了博格达山的人文神秘SE彩。
乌兰巴托
乌鲁木齐
和新疆博格达山被涂上道教的神话SE彩一样,蒙古国博格达山在历史的长河里,受到了藏传佛教的影响——位于乌兰巴托南郊的博格达汗宫博物馆,修建于清光绪十九年,是蒙古末代宗教领袖哲布尊丹巴八世活佛的住所,也是蒙古国最重要的历史古迹之一。博物馆采用典型的汉藏式殿宇建筑,里面陈列着蒙古王公贵族华丽的服饰及生活用品,还有各国王公贵族送给活佛的珍贵礼品。
哲布尊丹巴·博克多格根(1869年—1924年),又称博格达汗,是藏族人,外蒙古的藏传佛教活佛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名阿旺垂济尼玛丹彬旺舒克。历史上,博格达汗宫博物馆即哲布尊丹巴活佛的夏宫(或夏殿)。博克多格根被称为博格达汗,是因为博格达蒙古语汉译为“圣贤、崇高”之意,乌兰巴托南面的博格达山被蒙古人尊其为 “圣山”,也称博格达汗山。
由 “圣山”到“圣人”,蒙古国博格达山和中国新疆博格达山一样见证了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历史变迁。分明地,两座蒙古语山的重名,与历史上的蒙古西征和元朝皇室退居漠北的历史事件有关。
博格达汗宫博物馆
蒙古西征一般指蒙古帝国征战。蒙古建国后,于公元1219年至1260年的四十余年时间,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建立起庞大的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既深且远。但其大致无非是从蒙古高原翻越阿尔泰山到达新疆北疆、南疆和中亚及其以远。
退守漠北是1367年十月,明太祖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1368年闰七月,元惠宗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命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庆童为中书左丞相,出大都(今北京)健德门逃往上都(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这次退守实际上也伴随着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即由今北京、张家口一线至蒙古高原再到哈拉和林的线路。
哈拉和林所在地区也是蒙古高原的中心地带,13世纪中叶世界的中心,地缘位置极为重要,有所谓“天策桓桓控上游,边庭都付晋藩筹。河山表带连中夏,风雪洪蒙戍北楼”,“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之称。蒙古窝阔台汗七年(1235年)建都于此。故址即今蒙古国中部鄂尔浑河上游,其故址位于今蒙古国中部后杭爱省杭爱山南麓,额尔浑河上游右岸的额尔德尼召近旁,距乌兰巴托市西南365公里。
元亡后,北元又以此为政治中心。在蒙古衰败之后,哈拉和林也逐渐走向了衰落,但当时的请况是,在整个大漠地区就没有一个像样的城市。1778年,乾隆下旨从北京到俄罗斯高原的商业道路上修建一个军事据点,用以保障来回商队的安全,随着来自于中原资源的不断投入,蒙古高原有了一座叫“库轮”(乌兰巴托)的城市,并在其后逐渐代替了哈拉和林。
两座同名博格达山的存在,而且,都以蒙古语命名,但这并不是说蒙古人就是这条丝路或者贸易线路上的开拓者。真实的历史是,在这条路上,一直行走着的是中国北方各个民族。另外,还有一个地名也能够说明这一点。
博格达沁古城又称四十里城子,距离焉耆县城12公里。在维吾尔语中,“博格达沁”维吾尔语意为高大宏伟之城。音译里,人们不难发现,“博格达沁”与“博格达”仅差了一个字,而且,似乎都在“高大”、“崇高”的意思,但和博格达最早不叫博格达一样,博格达沁古城也有自己的最初的名字——它是汉代焉耆国都员渠城,也是唐代焉耆都督府治所。
博湖达沁古城略呈长方形,“域周六七里”,城中还有一个小城基,类似当时府级之属,还配有护城河。周围有许多防卫建筑,当地居民称之为“黑讫达”,都是用巨型土坯垒砌的堡垒状建筑。内有高台、住房、外有围墙。在“黑屹达”周围发掘出一批汉唐叠压古墓葬。从大量古城土实物推算,博格达沁古城历时久远,经汉、南北朝、随唐而后衰落。遗址发掘的罐、瓶、盘、杯、灯、锅等陶器属北朝和隋唐时期遗物,铜镜、包金铁剑、金带扣和装饰品等属汉代物品、另有“开元通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等唐代钱币和戒指等饰品。
晋代高僧法显西去取经路过博湖达沁,并在《佛国记》中记录这里不仅用黄金装饰佛像,还用黄金装饰建筑的梁柱,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也记载此处以金箔装饰佛像,并说其“文字取则印度,微有增损……经教律仪,既遵从印度”。可见,这里虽然离印度还有很远,但在唐代显然受到了印度文化的影响。
博湖达沁古城
最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在博格达沁古城还出土了八龙纹金带扣。现收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陈列在《西域历史的记忆——新疆历史文物陈列》展厅里。金带扣锤揲成型,凸现1条大龙和7条小龙,群龙戏水,在急流中翻腾跳跃,或隐或现,动感十足。龙身多处镶嵌绿松石。龙身花纹和水波纹用纤细如发的金丝焊接而成,其间满缀小金珠。一个个小金珠排列得均匀整齐,光洁清晰,工艺经湛。在带扣上,肉眼很难观察到金珠的焊茬,一个个金珠排列得均匀整齐,光洁清晰,工艺经湛。
带扣是古代男子腰带上的扣合器。八龙纹金带扣靠近前端有穿孔,并装有活动扣舌,用以扣住腰带。当时,用黄金制作可见其主人身份的高贵。龙在我国神话传说中,可上天腾云驾雾,亦可下海追波逐浪,在人间呼风唤雨、神通广大。
因此,几千年来,龙成为了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独家专利”,皇帝是“真龙天子”的化身,凡是与其生活起居相关的事物,均冠以“龙”字,显示高高在上的特权。而且,常常与九龙相伴。博格达沁古城出土的金带扣为八龙,这也是其主人与中原帝王的区别。由此,有学者认为,其主人可能是当时的焉耆国王。
在龙的光芒里,应该不难看到,所谓地名不过是当地民族以自己的语言对所在区域,对当地文化的一种继承。而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华夏民族始终以龙为神圣的象征,我们也都成了龙的传人。作为博格达沁的维吾尔语地名,显然也有着蒙古语的注入与融合。一条遥遥远远的路,就这样被几个相同或者相似的地名,描摹出了由北京到蒙古高原,再到新疆、中亚以远,以及印度的大致主干,那就是我们各个民族共同走出来的丝绸之路。
八龙纹金带扣
地名可以变也可以不变,重要的是曾经经历过的时间。丝路之上的重名,更像是路标,不仅唤起了人们的历史记忆,也有着人类本身在这条路上的迁移与游移。重名的路标不仅是一种标识,能串联起那条古老的大道,也能让今天的人们捡拾起古人闪亮的足迹,并以丝路昔日之辉煌照亮今日之现实。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