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她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玛丽·安托瓦内特》
那一年,李逵还是一个浑浑噩噩的小牢子,他每天吃肉喝酒,手头宽裕了,就去江州的DU坊里豪DU,他这个人DU新最直,从来都是愿DU服输。若是没钱了,就回到牢城营里,看见不顺眼的囚徒,上去就是一顿铁拳。
这家伙生得皮糙肉厚,脾气也不好,关键他有膀子力气,经常与人发生冲突。
在江州城,也就只有他的顶头上司戴宗能管教他一二。
直到有一天,他的偶像宋江来到了江州。宋江和戴宗不一样,在宋江身上,他感受到了兄长般的关爱。宋大哥懂他,舍得为他花银子,和他喝酒的时候,准许他用大碗,即便他做出了许多粗鲁的事宋大哥也不责怪,最多也就是笑笑,然后宠溺地再给他添上几斤羊肉。
一番接触下来,李逵对宋江佩服地五体投地。他经常暗暗感叹:这宋大哥便知我的鸟意。
然而正像《断头王后》里的那句所说,此时的李逵还不知道,所有宋大哥的馈赠,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李逵得到了满足,但是他需要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
若干年后,宋江喝下了间臣们的毒酒,在临死前,他把李逵召到了身边,给自己这位最忠实的心腹也灌上了一杯毒酒。李逵喝下毒酒后,宋江对他说:
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我死之后,恐怕你造反,坏了我梁山泊替天行道忠义之名……
事已至此,任谁也无力回天,李逵只能认命地说:
“罢,罢,罢!生时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
虽然,他是宋江的心腹,但是可能李逵之死也不会明白为什么宋江会选择这条“葬送”自己兄弟们的招安之路。
一
对于招安,梁山泊内部怎么看?
在很多人眼里,梁山好汉们是反对招安的,这条政策是不得人心的。
那一年的重阳节,宋江将其他头领都召集到忠义堂上,名义上是共赏菊花,欢庆佳节。
这一天忠义堂上遍擦菊花,好汉们觥筹交错,开怀痛饮,笑语喧哗,气氛气氛十分热烈。
作为山寨之主的宋江,这天也喝得大醉,借着酒兴,他当场写下了一首《满江红》:
“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愿樽前长叙弟兄请,如金玉。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间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写罢,他就让乐和当众把这首词唱给大家。乐和正唱到最后一句时,台下的武松突然发火了:
“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
而李逵也跟着凑起了热闹,他一脚踢翻了面前的桌子:
“招安,招安!招甚鸟安!”
宋江被李逵的举动气坏了,他当场就要砍了李逵,在众人的劝说下,这才作罢。
在请绪稍微平复了后,他对武松说:
我主张招安,要改邪归正,为国家臣子,如何便冷了众人的心?
这场菊花之会就这样不欢而散了,宋江提出招安,看起来有很多反对的声音,是不得人心的。
但是,仔细想想,对于招安这件事,持明确反对态度的恐怕就只有武松、鲁智深和李逵这三个人了。
前两个人是看偷了朝廷的腐败、间臣当道,因为不愿意再入朝为官了。而李逵很可能就是单纯地觉得杀去东京,夺了鸟位更合自己的心思而已。
其他人都没有明确表示反对招安,即便是看似脑后有反骨的阮氏兄弟,他们口中也曾经唱着“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的渔歌。
就连深受高俅父子迫害的“林冲”这个时候都没有站出来表示反对招安,林冲的内心里其实还是渴望招安的。
持同样态度的还有很多人,关胜、呼延灼、董平、张清、杨志、李应、柴进等人,他们不是朝廷军官就是地主富商,这些人会喜欢在这鸟水泊里做山大王或者草头天子吗?当然不是,他们是不屑于在此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论称分金银、成套穿衣服的。
他们更渴望被招安,重新回到朝廷,去过“有滋有味”的生活。
能入朝为官,谁愿意做贼啊?
二
若是不招安,梁山泊有未来吗?
若是菊花会上,宋江被众人说服,不走招安的路线,梁山泊会怎么样呢?
猜想一:扯旗造反
不接受招安的话,梁山泊就只有扯旗造反这一条路可行了。他们会攻打附近的州府,打破城池之后,他们不会在像以前一样将之劫掠一空,然后扬长而去了。
他们得占据州府,经营自己的根据地。然后一步步地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就像方腊、田虎等人那样。
不过,这样的话必然会引起朝廷的重视,朝廷也必然会派大军围剿梁山势力,以往凭借这地利优势严防死守的策略恐怕就不太管用了,梁山泊将来的走向还真不可知。
猜想二:发生内讧
梁山泊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如此壮大,可是多亏了宋江这张嘴。宋江最大的本事就在于,他能在击败朝廷派来围剿的官兵的同时,还能凭借一张伶牙俐齿把敌方将领招揽到自己的麾下。
这简直就是杀人诛心啊。
每当俘获一个敌方将领的时候,他都会亲自给对方解掉绑绳,然后顺势跪在地上,对对方说:
“小可宋江,怎敢背负朝廷。盖为官吏污滥,威B得紧,误犯大罪,因此权借水泊里随时避难,只待朝廷赦罪招安……”
宋江这一番话下来,基本上都能拿捏住对方。梁山泊上那些能征善战的武将基本上都是这么“赚来”的。
若是宋江表示不在走招安路线了,这些人恐怕就会成为梁山泊内部做不稳定的因素。搞不好,梁山泊上就会发生内讧,火并的悲剧就会再次上演。
分裂的梁山泊自然就更不是朝廷的对手了。
若是不招安,梁山泊的未来似乎并不光明。
三
招安这件事有先例么?
书中最早提出招安的是武松,当时他杀死了蒋门神、张都监一伙,只能假扮成头陀,暂时投奔二龙山入伙。途中他遇到了宋江,二人闲谈时他对宋江说:
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
就在分别之际,宋江也殷切地告诉武松:
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抢一刀,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
那么,当时真的有招安这条政策吗?
当然有,无论是武松,还是宋江,他们说的都没有错,朝廷确实有“招安”的政策。
远的不说,高俅在亲征梁山泊的时候,就带了十个节度使来。书中这样介绍他们:
原来这十路军马,都是曾经训练经兵,更兼这十节度使,旧日都是在绿林丛中出身,后来受了招安,直做到许大官职,都是经锐勇猛之人,非是一时建了些少功名。
绿林丛中出身,其实就是山贼而已,与梁山泊上的好汉们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他们能被招安,梁山泊怎么就不可以呢?
有了现成的榜样,后人自然愿意为之奋斗。
四
宋江为什么这么痴M于招安呢?
在梁山泊的三任寨主中,貌似宋江是最有想法的。王轮和晁盖没有什么抱负,占山为王恐怕就是为了“爽”,让自己吃穿不愁而已。
宋江却一直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招安。宋江之所以这么做,恐怕有几点原因。
第一,宋江虽然“坏事”没少做,但是他内心却不想真正与朝廷对立。
宋江在做押司的时候,认识了不少江湖上的朋友。凭借着手中的权势,他放走了晁盖等抢劫生辰纲的要犯,这是明面的,暗地里这种事不知道做了多少,他一直在挖朝廷的墙角。
但是,他并不想推翻这个朝廷,他喜欢当押司时的那种一切尽在掌控、人人敬仰的感觉。
第二,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不允许宋江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反贼。
宋江是个“自幼攻读经史”的读书人,所谓的“经史”塑造了宋江的三观,“经史”中最起码的观点就是“忠孝仁义礼智信”。
宋江之所以名震江湖,他最重要的品格就是“忠”、“孝”、“义”,他的父亲宋太公也一直教导宋江不要做“不忠不孝”之人。
当年宋江带着一众好汉要投奔梁山泊,就在距离梁山泊不远时,他遇见了前来捎信的石勇,信中说他的父亲去世了。宋江见信后立刻回家奔丧。
宋太公并没有死,他对宋江说:
我又听得人说,白虎山地面多有强人,又怕你一时被人撺掇落草去了,做个不忠不孝的人,为此急急寄书去唤你归家。
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重影响下,宋江对“造反”还是有些抵触的,即便当了山大王,他想的也不是自立为王,而是利用现有的条件制造招安的机会。
第三,宋江想借招安,实现自己的阶层跃迁。
在古代,读书人的目标是什么呢?用杜甫的话来说就是“致君饶舜上,再使民风淳”。
宋江和吴用也不例外,他们从来都不甘心只做一个押司(小吏)或者教书先生。但是,若是没有什么特殊请况发生的话,他们就只能做一辈子的小吏、教书先生,就只能处在社会的底层。
虽然在县城民众的心里宋江是让人敬重的宋押司,但是在整个体制内,宋江不过就是个小吏罢了,放眼大宋小吏多如牛MAO,且只是没有编制的临时工,在“官老爷”们的眼中,那是不入流的存在。
无论宋江多么“刀笔纯熟”,他都没有晋升的可能。
但是,若是占山为王后,接受朝廷的招安,那就不一样了。尤其是他这种大头领,那肯定会官职加身。
唯有招安,才能使宋江跨越官和吏的鸿沟,实现阶层的跃迁。
这里面的道理是李逵想破脑袋都想不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