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掞师傅每次出场搞笑担当,他在朝堂之上不是诟病,就是瞎搅和,都在做无用功,最后的结果,就是让康熙给请下去。但是,他又用搞笑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这次康熙让众大臣和诸皇子举荐一名皇子出任大将军王时,老九老十都说带兵不过是“坐橐儿”,八哥以“贤”就能胜任。
此时王掞突然就蹦出来了,你个没带过兵的都能打仗,那我们家废太子也能咯,而且必能胜任,兵法云“哀兵必胜”。
王掞就是用这种瞎搅和的方式,一是显得八爷党“坐橐儿”这个观点荒唐极了;二是搅黄了八爷党争夺“大将军王”的计划。
八爷党有什么计划呢?
以“贤”争夺大将军王
当时,西北战场遭遇大败,主要原因是老八胤禩和老十四胤禵从中作梗,主管兵部的老十四胤禵在后勤上掣肘。不惜牺牲在西北的六万兵马,就是为了争得带兵之权。
对此,康熙也心知肚明。所以,康熙决定从皇子中择一贤者,代父出征,封“大将军王”,所以推举西北“大将军王”,就成了诸位兄弟争夺嫡位的一个筹码。
但康熙心中早已有了合适的人选,那就是老十四胤禵,为什么呢?
第一,保全疆土,维护清廷统治。
在诸位兄弟中,老十四胤禵拥有这个能力,他知兵好兵,有带兵的才能。正是因为如此,康熙才破格用天子亲征之礼机励。既是给荣耀也是压力,又要以战事为重。
第二,会解决兵部掣肘的问题。
康熙的目的当然是以国事为重,希望西北打胜仗。只有老十四出任,才不会重蹈覆辙传尔丹的悲剧,这点跟邬思道不谋而合。
第三,分化八爷党的势力。
胤禵总是跟八爷他们搅合在一起,这对康熙而言绝非好事,让老十四出任大将军王,点燃老十四的野心,转移老八竞争的焦点,让他把目光转向落在了老十四身上。
确实如康熙所料那样。
老八胤禩虽然和老十四胤禵是一派的,可二人内心都想当大将军王,但有互相试探对方的想法。
但首脑老八此时已经失去继承了大统的失望,在众兄弟中,论军事带兵,老十三和老十四最有出任“大将军王”的资格,但老十三因太子牵连已被圈禁,老八担心的是蛰伏良久的老十四胤禵也有私心,也想争夺这个大将军王。
所以老八提前亮明了观点:“这个大将军王,咱无论如何都要争取到手。因为不管谁当这个大将军王,他就是皇阿玛的继承人。”
老八计划得很周全:一是希望几个兄弟推举他出任大将军王;二是在对老十四做最后的试探。
老十四自然明白老八是在试探他了,连忙站起身,连忙表忠心说:“八哥,我是不是上个折子保你做大将军王啊。”
老八假意推辞说:“不不,十四弟这个位置我争不过你。”实际上,他已疑老十四胤禵。
老十四听后,先是内心震惊,接着是一阵狂喜涌上心头,觉得自己好事将近,但还是压住自己狂喜的内心,向八哥表了忠心:
“八哥,无论年资,还是德望,十四弟都不及你一分,你这样说便是疑我!我愿歃血为盟,以铭心志。”
而老八刚刚也表明了,不管谁出任大将军王,他就是继承人。显然这里,他让胤禵争的不是“继承人”之位,而是“大将军王”之位。
也就是说,这两个身份让胤禩故意分开了,即便你胤禵争了大将军王之位,没有八爷党的拥立,你也当不了继承人,毕竟八爷党在军界还拥有众多党羽成员,影响力不可小觑的。
胤禵也是很有想法的。他要得取“大将军王”,就必须先争取到“八爷党”内部的支持,不能得罪八爷党,必须表明立场和态度。
于是,便有了胤禵唯一一次“智囊”的发言:
“八哥,所谓天命本是看不见莫不着的,说你失去圣心,我也不见得,皇阿玛几番几复的磋磨你,焉知不是空乏你的身心,历练你的心智,好放心地把这千斤重担交予你。明知我是你一党,将老十三圈禁,把兵部交我管理,因此,我敢断定,皇阿玛重用我,也是给你立了一个擎天保驾之臣!”
意思是,也要是真当了大将军王,那也是你的一个擎天保驾之臣,不会跟你争夺皇位。好了,八爷党成员对胤禵的忠诚深信不疑,老八胤禩也暂时相信了,按计划行动。
最终,八爷党达成一致,商量在举荐朝会上,以“贤”举荐老八胤禩出任“大将军王”。
然而,老十四上一秒还向八哥表完忠心,下一秒却接受了四哥胤禛送来的“青云”。
胤禛的计划:掌控西北粮草
胤禛也想争取这个“大将军王”,本来想着自己能不能临时抱佛脚,回家草练弓箭,将骑色的本领找回来,自己也能带兵疆场杀敌。
此时的胤禛睁大眼睛但练习了几把,色的靶子,把把离靶。一股不甘心的劲上来,一气之下把弓箭扔掉就走了。
恰巧被一边的邬思道看出其中的关窍,邬思道用眼神暗示着:四爷,来谈谈吧,你较这个劲没用,留点经力谋划谋划!
老四胤禛看着邬思道,心领神会地跟过去了。
按照邬思道的说法,西北大败的原因有二:一是后勤粮草、军需的故意拖延;二是兵部过多干涉,瞎指挥。说白了,传尔丹兵败,就是八爷党唆使胤禵作梗导致的。
邬思道是真正的高人,足不出户就知道天下事,他指出:
第一,自己不能出任“大将军王”。毕竟领兵打仗方面并不经通,勉强为之,西北的处境会更糟糕。
第二,不能推荐十三爷。且不说他还在圈禁中,但别忘了,十三爷的外公,乃系蒙古喀尔喀大汗,交战两阵,这是大忌。即便不是大忌,十三爷就算去了西北,也将是重蹈传尔丹的败局,到时不仅十三爷命丧沙场,连你四爷百余口身家新命都不保。
因为兵部掌握在八爷党手里,一旦八爷党从中作梗,十三爷必然会失败。所以提议胤祥当大将军王,行不通。
第三,康熙对局势洞若观火。他心中早已默定的大将军王的人选是十四爷,之所以让众位阿哥推选,康熙也在观望。看四爷是否有帝王气度,这时候举荐十四爷,才得圣心。
但是,绝不能让老八和老十四这个大将军王内外勾连,重兵在握,老八胤禩就能,草纵朝局了。所以西北粮草必须要亲自控制,即使是百万大军,也不过是自己手里的提线木偶。
所以胤禛开始坑弟,他举荐胤禵当大将军王,上价值拿大词忽悠胤禵,让老十四主动保举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二人一拍即合。
这两兄弟整个过程面上和气,背地里全是套路满满,嘴上全是主意,心里全是生意。
王掞的举动:搅黄老八计划,神助攻老四
在朝会上,康熙刚讲西北战败之事,且决定从皇子中择一贤者代父出征,封为“大将军王”。
大殿上,老九交头接耳的,被康熙提问:“胤禟,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老九想让老十表态,就说:“回皇阿玛,胤禵现管着兵部,儿臣以为应听听他的见解。”
不过就他这点小心思,怎能逃过康熙的法眼:“胤禵是管兵部的,但朕现在想听听你的见解。”
毕竟,康熙知道胤禵也是老八一党的,如果让胤禵先开口,肯定是推举老八,到时候不好找理由,再让胤禵出任大将军王了。
老九推诿不过,自然按准备好的词儿说了,老九胤禟搬出“贤”字说理由了:回皇阿玛,儿臣认为阿哥带兵,只是“坐橐儿”的主帅,要紧的是运筹帷幄将士用命。”
“刚才皇阿玛适才不是说了一个“贤”字吗?儿臣认为至允至当,因此八哥最适合。”
老十也跟着吆喝:“当主帅的原用不着冲锋上阵,诸葛亮一丁点武功都没有,不是照样打胜仗。”
这是“八爷党”达成一致,努力实现的第一个目标:争取八爷当大将军王。
这老十的话音刚落,诸葛亮搁一边还没说话,只听见背后传来苍老又熟悉的声音:“十爷的话至为允当……”
这时,狡猾的王掞出场了!
康熙回头一看,看着是这个老爷子头就大,这老糊涂蛋儿怕不是又来保废太子的吧。
没错,他不光要保,还要举荐废太子出任大将军王呢。王掞就是以废太子胤礽为吸引力,立即跳出来阻止他们实现这个目标的。
第一次废太子时,王掞尚未对太子死心,在朝堂之上将朝廷诟病:他怪上书房的大臣没有及时纠正自己的过失;怪其他皇子独自行事,除了个别合作,其他都有私心,同时还对太子使绊子;更怪康熙“不教而诛”。
这次,王掞并没有像上次那么机动了,只是颤颤晃晃地走过来,说:“老臣保举一人,必能胜任,兵法云‘哀兵必胜’……”
这时候,镜头转向老八,表请明显不爽,原本计划的一切,这被王掞跳出来胡搅蛮缠给搅黄了,能不气吗?
王掞又说:“二阿哥胤礽自获罪以来,痛悔不已,常思戴罪立功,以赎前愆。要是派胤礽前去带兵,他一定会身先士卒,鞠躬尽瘁。”
也就是说,你八阿哥能带兵,废太子胤礽也可以,胤礽是戴罪立功,比你更卖力更用心。而且不就是个坐橐儿的主帅吗,你行,胤礽也行,跟你八爷“贤”没有关系。
王掞就是用这种瞎搅和的方式,显得八爷党“坐橐儿”这个观点特别荒唐。且暗搓搓反驳了老八,“贤”不是打胜仗的硬壳。
康熙轻哼一声:“静极思动了,还想跃马疆场,将来好带兵又来B宫、又来谋逆。”
说着说着扭过头对着李德全,既然老二想骑马,那就到上驷院里去,和马关在一起。
此时的王掞目的也实现了,一听这话扑通跪下:“老臣收回奏请,请皇上不要虐待废太子。”
康熙都快无语了,哪哪都有你这老爷子来瞎搅和,摆手连连说三声:“好了好了好了。”
最后叫人把王掞搀出去,废太子出任“大将军王”的荒唐事就当一个小擦曲结束了。当然,老八胤禩“坐橐儿”也不能再提了。
把王掞搀出去,也是防止王掞下一步搅黄老十四胤禵的事,王掞跳出来的目的就是搅黄八爷党计划,助攻老四胤禛,但这老爷子哪知道胤禛的计划里还顺带着老十四在内啊。
康熙俯视朝中站立的大臣,心想,难道朝中就没有一心为公的人了吗,康熙斜着眼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老四胤禛身上。
“胤禛,你说说看。谁出任大将军王为好啊?”
老四胤禛从袖子里掏出写好的奏折,出列上前跪下:“儿臣写了个折子,敬呈皇阿玛御览。”
胤禛这一举动深得康熙的宽慰,终于有个靠谱的儿子了,开心地说:“你说说看,你保举的是谁呀?”
胤禛:“儿臣举荐十四弟出任大将军王。”
康熙愣住了,没想不到,只有这个老四和他想到一块了,许久才蹦出一个“哦”字。
这下好,康熙的目的达到了,胤禛的计划可行了,老十四胤禵的目标到手了,八爷党的第一目标落空了,但第二目标实现了。
当然,王掞的目的也实现了,在朝堂之上,他通过胡搅蛮缠、装疯卖傻之举,合时宜的搅黄老八胤禩当大将军王的第一目标。
再说,王掞自始至终没放弃过胤礽,一逮到机会就为胤礽做最后争取,但这次并不是单单跳出来保胤礽,而是将废太子拿出来,拼掉老八一张好牌,助攻老四握住一手好牌。
谁说,王掞迂腐、糊涂的?其实,他比谁都明镜!
写到最后
王掞对废太子胤礽可是“真爱”,一心辅佐胤礽,一废太子时,王掞可是据理力争,“动之以请,晓之以理”,最终胤礽复位了,可惜胤礽不争气,二次被废。而这次,王掞并没有像上次据理力争,而是拿废太子当吸引力,以“哀兵必胜”之由,推荐废太子出任“大将军王”,王掞的这一番折腾,就是将八爷当大将军王这个事请给搅黄了。要不临死时,说自己“有输有赢”,输的是没有把太子辅佐到皇帝位置上,赢得是两次神助攻,破坏老八胤禩的皇帝梦,神助胤禛成功握了一手好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