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王朝刚建立,由于赵匡胤是来自于民间的皇帝,所以深深懂得民心。而得民心者得天下。
善待前朝皇帝、皇族
历代亡国之君,大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后周亡国之君柴宗训该算是幸运者,还是不幸的皇帝呢?其实,按理说一个7岁的孩子当皇帝本来是没有道理的。可按封建制度说,它又最是名正言顺的皇帝。
不幸的是柴宗训生在五代十国的那个时代,一个7岁小儿当皇帝,不是赵匡胤推翻他,早晚也会被李匡胤,夏匡胤推翻的。
幸运的是柴宗训的王朝,是被赵匡胤推翻的。还在陈桥回京的路上,赵匡胤就对手下的将士约法三章,第一章:少帝与太后,都是我曾经北面跪拜过的人,严禁你们凌辱他们。
赵匡胤是这样要求手下,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命宗正少卿郭玘祀周庙及嵩、庆二陵,因诏有司以时朝拜,著于令。
《续资治通鉴长编》
也就是说,赵匡胤对后周事宜还是做好了安排,而且待遇还算优厚。
1、周室宗庙、寝陵,仍然派人守护,并命周宗正按时祭享,派朝廷官员祭拜周太祖、周世宗,并以法令的形式规定下来。
2、将柴宗训封为郑王,将符氏封为周太后,迁居洛阳,虽说不当后周皇帝、皇太后,但待遇没多大变化,仍然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
《随手杂录》里还记载了一个故事:赵匡胤进入皇宫时,见一宫妃抱着一个婴儿。赵匡胤问:这是谁的儿子?宫妃回答说是周世宗的孩子。
当时还有许多人在场,赵匡胤问他们:这孩子当如何处置。在场的人都不敢回答,只有赵普试探新地说:“应该除去,以免后患。”
赵匡胤叹口气说:我接人之位,再杀人子,于心何忍。这时潘美才敢说出真心话:我和陛下都曾经北面侍奉过周世宗。倘若我劝您杀掉这孩子,实在是有负世宗,但是劝您不杀,又怕陛下起疑心。
后来,赵匡胤将婴儿送给了潘美抚养,以后就再也没有提及过婴儿之事。据记载,这孩子长大后做了刺史。
史料里还记载了这件事:
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挥麈后录》
意思是说,赵匡胤为了让自己的子孙后代都能好好善待周世宗柴荣的后裔,还特意镌刻一碑,置于太庙寝殿的夹室,称誓碑。每任皇帝都必须将誓言牢记于心,并严格遵守。
“柴氏子孙倘若犯法不得用刑,谋反等大逆不道之罪,也只能将其踢予狱中自尽,不能在外公开行刑,更不能实行连坐。”
重用前朝旧臣,不忘前朝退休老干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大概是历代皇帝不变的真理,且不说改朝换代的旧臣们,到了新朝没被杀害就已经算是幸运了。
就是没改朝换代,太子登基那些父字靠的旧臣们,也得靠边站。然,赵匡胤把前王朝皇族们安排好后,便着手大力笼络前朝后周朝的大小官员们。
先帝养太尉如子,今身未冷,奈何如此?
苏撤《龙川别志》
这几句话是宰相范质被强行押入殿前都点检公署时,对赵匡胤说的话。范质是不得已才被迫臣服的。但是,赵匡胤并没有因为范质对他的严正指责而愤怒,相反赵匡胤对他信任有加,他仍然是宋朝宰相。生病了,赵匡胤还专程登门尉问。
当赵匡胤派出的特使到地方传达改朝换代的消息时,一并传达另一个信息,后周的旧臣,大小官员全部留用,并提升官职和待遇。
不仅如此,赵匡胤对前朝退休老干也没忘记,对他们同样是慰问并提升待遇。
赵匡胤这种对待前朝君主的态度,对旧臣的信任与重用。当是宽厚仁慈的了得了,真可谓落在赵匡胤时代的亡国君主,不幸中有万幸。
但是,赵匡胤绝非心慈手软之辈,虽然他尽量以不杀人,收买人心为行动准绳,但是,对于反抗他并企图谋反的人,赵匡胤绝不手软,坚决铲除。
李筠反宋
赵匡胤竭力地想用怀柔政策,平稳地将后周政权过渡为大宋政权。后周的政府官员们,因不同程度上提职又提薪,大家也就臣服于赵匡胤了。连那个忠心后周,大胆指责新皇帝的范质也心服口服地归顺赵匡胤了。
李筠,原名李荣,因为和柴荣皇上的名字犯了避讳,改名李筠。孔子有句名言“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然后他就改名李筠,从改名上看,他倒是个有知识的幽默人。
李筠有力气,能拉百多斤的硬弓且百发百中,还善骑色。早在郭威时期,李筠就是昭义军(今山西长治)节度使。此后数年里,李筠一直与北汉、契丹军作战。先后攻克辽州、长清寨等地,捷报频传,连连立功。因为其勇猛善战,深得皇帝郭威、柴荣的恩宠,日子久了也就养成了飞扬跋扈的军阀作风。
在李筠享受昭义军节度使镇守潞州时,赵匡胤还是张永德手下的殿前东西班行首。这一眨眼,赵匡胤却高高在上,成了大宋的开国皇帝了。李筠怎么接受得了?
李筠不服地想:你赵匡胤小批渣官能当皇帝,我凭什么不能当皇帝?好歹我还比你能打仗,军功威望也比你高吧。
赵匡胤登基后,立刻派使者将政权变化的消息,节度使维持原职的诏谕发往各地。当朝廷使者到达潞州时,李筠拒不受命。
令公被酒,失其常新,幸毋怪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李筠在众人的劝说之下,态度非常不恭地接过圣旨。在使用招待宴上,借酒大耍酒疯。将周太祖郭威画像悬挂于厅壁之上。
李筠对着画像又是大哭,又是拜。一时间把整个现场搞得十分尴尬。虽然说有人出来打圆场,说这是李筠酒后失态。但事请传到赵匡胤的耳朵里,就不只是酒后失态的事了,这其中的不服将是新皇帝的一块大心病,必须铲除。
较量
李筠酒后失态的故事很快就传到了北汉帝刘钧的耳朵里。刘钧得知李筠不服赵匡胤,心中大喜。即刻给李筠写了一封密信说:愿意出兵支持李筠起兵反宋。
李筠收到刘钧的信后,不知他是怎么想的。他一边谋划着与刘钧联合反宋。一边又将刘钧写给他的密信交给了赵匡胤。
有人说,他这是在向赵匡胤示威。赵匡胤知道李筠不服,也想提醒梦中人,因为新朝才建立赵匡胤不想动兵。再说了,依他兵不血刃改朝换代的行为看,虽然是武夫出身,但并不是个喜欢干动刀动兵杀人的事。
于是,赵匡胤将李筠的儿子李守节调任京官,希望李筠能好自为之。李筠也有自己的算盘,同意儿子入京做官。
他打算,如果赵匡胤杀了他的儿子,他正好有起兵反宋的借口了。如果赵匡胤不杀他儿子,那正好,李守节可以在他起兵时做内应。为了江山,亲生儿子也敢舍。
赵匡胤一见李守节劈头一句:“太子,你怎么来了?”问得有点奇怪,吓得李守节不敢回答了。其实,赵匡胤也就是在警告李筠父子,你们的那点心思我知道。
有些事如果没捅穿,双方可能只是心照不宣,都还在互相隐瞒掩盖事请的真相。可是一旦亮剑,战争也就一触即发。
战前策划
李筠仗着北汉支持,自不量力地一心反宋。赵匡胤新建王朝,必须铲除异己。双方大战一触即发,此时当然比谁有战略谋划,谁才会笑到最后。
一、李筠战前谋略
960年4月,李筠集团起草了讨伐赵匡胤的檄文,标志着李筠正式向新朝宣战。接着李筠做了两件事。
1、将监军亳州防御使周光逊、闲厩使李廷玉及教练使刘继冲、判官孙孚送往北汉作人质,请求北汉出兵支援。
2、袭击泽州(今山西晋城),占领军事要地。泽州在潞州的南部偏西,再往南就是怀州、孟州,也是通往太行山的门户,中原屏障。
然,刘钧、李筠的合作,表面上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目标,推翻宋朝。但是,从根本利益上说就是一对天残地缺的合作。他们的合作就算推翻了新朝,谁来当皇帝?
北汉左仆色赵华就对刘钧进言:“李筠举兵太轻率了,不可能成功,而陛下举全国之兵长途跋涉,不合适。”可刘钧没听赵华的,现在他一门心思地想灭宋,报后周打击他的世仇。
然,李筠不懂,他们合作的致命点双方地位不平等。合作的第一要素无关强弱,但地位得平等。三国时期,孙刘合作攻曹,虽然孙强刘弱,但双方地位是平等。
他们的太平驿相会,李筠见刘钧时是行的君臣之礼,也就是说李筠仍然是向刘钧称臣。
李筠一面称臣求缓军支持,一面又说:
筠自言受周祖大恩,开没爱死不寤。
《宋史》
也就是说,李筠告诉刘钧:我受后周皇帝隆恩,必将忠于周室,所以绝不向宋臣服。刘钧听了会怎么想呢?
合作,要么地位平等,要么一方臣服,李筠与刘钧的合作本来就地位不平等,又不想臣服,那这次合作就是天生的残疾。
刘钧派出支援的兵少且老弱,不仅如此,刘钧还派了宣徽使卢赞做监军。李筠那里瞧得起卢赞。
卢赞要求李筠汇报工作,李筠就说:大梁将士都是我以前的旧识,他们若是听到我的名号就会投降。根本不用你卢赞来草这份心。
李筠的部下丘仲卿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新,他向李筠进言道:“主公是孤军起兵,形势被动;刘钧派的援兵老弱不会起什么作用,赵匡胤兵甲经锐且兵多将广。我们不能和他正面交锋。不如西下太行,直抵怀、孟,塞虎牢,据洛邑,东向而争天下。”
丘仲卿的建议一箭击中赵匡胤的要害。可惜李筠听不进去。李筠说:我是后周老将,周世宗待我如兄弟,禁军里都是我的朋友。他们要是看到我起兵,肯定会立即倒戈。更何况我还有儋珪抢、拨悍马。
儋珪是李筠的一员悍将,拔悍是李筠日行700的宝马。这两件宝物算是李筠最骄傲的武器。
总之,李筠起兵的整个过程都将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开始寄希望于北汉出兵支持,北汉靠不住了又寄希望于凭自己过去的威望,大宋将士们会临战倒戈。如果大宋将士们不倒戈,他就把希望寄托于他的两件宝贝上。这真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
赵匡胤战前布阵
赵匡胤得知李筠动真格起兵的消息后,立刻召集智囊团集思广益。
枢密使吴廷祚说:李筠的优势在地利,潞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他若西下太行山,占据孟州、洛邑等地,以虎牢关为屏障,足以与大宋一争高下。
但李筠有勇无谋,骄横恣肆。朝廷当先占据通往太行的要塞,断其后路,引其出洞,就地歼灭。
赵匡胤最大的优势就是肯纳谏,凡肯纳谏的人,一定是卓越的成功者。比如刘邦的名句“为之奈何?”项羽撵走了亚父,项羽就乌江自刎了。
赵匡胤在亲征的路上,还召集了向拱、赵普等,多方征求意见,终于制定出有效战略部署。
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副都点检高怀德率前军先发太行要塞。
殿前都点检镇宁节度使慕容延钊、彰德军留后王全斌由所镇守之地率军由东路与高怀德、石守信会合。形成夹攻之势。
户部侍郎高防、兵部侍郎边光范为前军转运使。
三司使张美调集军粮。
怀州刺史马令琮,预料到了李筠必反,早就储备好了粮草。
洺州团练使郭进为本州防御使兼西山巡检,永安节度使折德扆向东攻击,牵制北汉给李筠的援军。
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韩令坤屯兵河阳。
枢密使吴廷祚为东京留守,端殿学士、知开封府吕余庆辅佐,皇弟殿前都虞侯赵光义为大内都点检。
如此排兵布阵,这仗还用打吗?在赵匡胤的亲自督战指挥下,北汉刘钧逃遁。泽州被攻陷,李筠自焚。潞州李守节举城投降。
从李筠发布反宋檄文到李筠自焚,用时仅两个月。
结语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赵匡胤说:李筠,你的确是名具有丰富战争经验的猛将。打你,我用了一群人的智慧。
卓越和优秀之间只差“纳言”和“不纳言”。
集体力量永远战胜个人英雄主义,这是颠覆不破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