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明月的热播,把明朝那段历史,又一次拉回到人们的视野,本来明朝就是一个热门朝代,这次电视剧众多老戏骨的加盟,更让我们对这部电视剧期待很高。
剧中王劲松饰演刘伯温,这个演员在饰演智谋角SE的时候,眼神里总是能感觉得那种不怒自威的犀利感,很符合刘伯温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
但是,作为一个现代人,当我们重新翻阅那些史料的时候,你会惊讶地发现,刘伯温看起来很普通呀,完全没有民间传闻的那样神奇呀。
关于刘伯温的地位,有句俗语说得很明白,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言下之意很明显,那就是刘伯温要比诸葛亮厉害。
我是忠实的武侯M,当然我也不会为了夸一个而踩一个,如果我们认真地看一下刘基的生平事迹,你会发现他真的没有那么神,至少没有民间传说中的那么厉害。
智囊最容易
在古代有个群体,叫做智囊或者叫做军师,这类人是各类影视剧和小说,最爱渲染的人物,动不动就是,我有一计可安天下。
这种心里,其实跟爽文差不多,就是给那些自以为很聪明,能看懂天下大势,动不动就想指点江山的那种读书人,李白就是个典型。
事实上,我们经常听到的那些智囊团的故事,他们的作用,本质上都没那么大,而古代社会,可能最容易做的就是军师了。
军师是出主意的,最终的决定权却在主公手里,而执行者则是那些上阵杀敌的将军们,这里面的军师可以完全立于不败之地。
打仗无非两种结果,赢和输,赢了那时军师的计策秒,输了那就是执行者没有按照计策执行,或者执行得不好。
要么是主公没用军师的计策,输了自然更加尊重军师,赢了呢,仗都打赢了,回来顶多奚落军师几句,没什么大事。
所以最终的决策者才是那个承受压力最大的人,况且不同的军师,甚至主意都是完全相反的,而且在真正的大事请上面,其实所谓谋略,奇谋的作用非常小。
我们日常的生活场景,如果有人非常聪明,鬼点子非常多,你会觉得他能搞定很多事请,但是这个场景一旦被放大,面对超大的区域,甚至是全国的恶时候,所谓的谋略作用很小。
军阀混战的时候,决定胜负的是实力,并不是几个看起来很高明的策略,几十万大军出发,将帅的随机应变,后勤粮草的保障,这些都远远超过什么计策,几十万大军要吃伐,要论起大刀长矛砍人,组织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尴尬的刘伯温
刘伯温大体来说,能算得上是元朝人,是个典型的聪明孩子,小时候想的也是一心报效朝廷,但可惜的是,元朝非常的腐败黑暗。
刘伯温两次做官,最终还是归隐山林,他已经对朝廷彻底失望了,他在其他明君的出现,而朱元璋就是那个他心目中的明主。
但刘伯温的加入,是跟其他三个人捆绑在一起的,他们是龙泉的章溢、丽水的叶琛,还有浦江的宋濂,四个人合称浙东四学士,史学家普遍认为朱元璋和一般的农民起义领袖有了本质的区别,就是从这四位的到来开始的。
这里面刘伯温的地位其实非常尴尬,他是以文人的名气被朱元璋请进来的,但是要论文采他不如宋濂,这次此后的帝师,一直都保持这读书人的本分。
而刘伯温则更像是一个杂家,尤其是通晓天文音阳术数等知识,算是朱元璋身边一个奇人,因此他的名气要大得多,但实际上宋濂做的,都是更具体的规章典籍的工作,正是这些制度文化设计人,让朱元璋跟其他红巾军有了本质的区别。
要是按照文武来分,朱元璋身边还有个更值得信赖的文人,那就是李善长,很多人都纳闷为什么大名鼎鼎的刘伯温,最后论功行赏的时候,只是一个诚意伯呀,因为朱元璋认为,他就是这个功劳呀。
朱元璋不是不知道文人的价值,淮西二十四将,都是大明朝的功勋,六公爵更是明朝的顶梁柱,但是排第一的却是李善长,因为朱元璋知道,李善长在明朝的建立中做了多大贡献。
不要再纠结刘伯温为什么只得到诚意了,因为他的功劳就这么大,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和原因。
更重要的是,刘伯温在明朝统一之后,做了一两年的言官领袖就辞职了,后来他为了活命,又回到京城,但也是无官职状态,洪武八年刘伯温去世。
可以看出来,在大明朝百废待兴,需要大量的制度建设,法治假设和国家治理等制度新建设的时候,刘伯温并没有参与其中。
明朝的国策和祖宗之法,都是在朱元璋时代定下来的,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那就是一个老农民对国家的全部理解,非常的落后,完全没有开阔的胸襟。
朱元璋雄才有余,大略不足,非常务实,但是也只能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看一个人的成就,你总得看他做了什么吧,事实上刘伯温对大明朝的贡献,尤其是明朝建立之后的贡献还真的不多。
大明需要诸葛亮
既然刘伯温并没有特备重大的贡献,为什么他的名声会如此之高呢,主要是因为,大明朝需要一个张良,诸葛亮一样的人物,尤其是朱元璋经常被拿来和刘邦做比较,那么很自然的,刘伯温就是张良。
在众多的文臣之中,人们心目中的军师形象,那也只能是刘伯温了,一旦这种形象被选定,那就会产生层类效应,各种事迹就会一层层往刘伯温身上堆积。
至于说,各种神预测,和刘伯温自己的传闻,所谓预知未来的能力,无一例外全是假的,要么是广撒网,见人就说你必成才,要么干脆是成功之后,瞎编的。
总之,你如果相信有人可以预知未来,而且还是非常具体的未来,那只能说九年义务教育,还是任重而道远呀。
民间崇拜的人物,很多时候,跟历史的真相,并不是完全相符的,毕竟朱元璋小时候想象中,皇帝的生活就是天天吃大饼,民间自有民间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