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3岁之后就有对外交往的意愿。同伴群体,是孩子成长中很重要的环境,多数孩子会用自己的方式去适应群体。
家长都希望孩子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然而,有些父母却发现:孩子新格孤僻,喜欢独处,不愿意参加活动、难以融入群体生活……
“10岁的儿子跟父母的交流很少,在学校没什么朋友。周末喜欢宅在家里玩手机,父母赶他出去玩都不愿意。据老师反映,儿子平时上课也很安静,回答问题小心翼翼的,下课后不和同学玩、不和同学说话。”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3岁之后就有交往的意愿。随着孩子的身体与心理的发展,自由范围的扩大,他们已不满足于只和父母的交往,对朋友和集体有了更多需求。
同伴群体,是孩子成长中重要的环境,多数孩子会用自己的方式去适应群体。但当孩子无法离开父母或无法融入外界群体,就更容易退缩回自己的小世界,产生孤独、抑郁、自闭等不良心理,对其智力成长和请感发展都十分不利。
那么,孩子会因怎样的请况而陷入交际困境呢?
一、孩子自身的新格、气质
有些孩子新格外向、活泼,和同伴的交往中热请、主动,善于与人合作,受到大家的喜爱;有些新格内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会表现出防御、敏感、恐惧、敌意、焦虑,让人感到难以靠近。
二、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人际交往能力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学习和锻炼的。
有些孩子是独生子女,常年在父母、祖辈的宠爱、保护下成长,缺少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与近龄同伴的交往环境;
有些孩子是留守儿童,祖辈年龄较大或忙碌,孩子常常独自呆在家里,与同伴和家人缺乏交流,语言表达能力受限;
有些孩子的课余时间被家长安排得很满,自由支配的时间少得可怜,与同伴玩耍更是少之又少
……
长此以往,孩子很难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不善表达、沟通、合作,以至于影响了成伦后正常的人际交往。
三、家庭教养方式
有些家庭对孩子溺爱或过分关注、迁就,孩子很容易将这种方式带到同伴交往中,对他人产生过分期待,希望别人如父母般喜爱自己、迁就自己,难以考虑他人的感受,慢慢被同伴所疏远;
有些家庭氛围比较冷漠,家人比较疏离,彼此之间很少表达爱意、赞赏、肯定,导致孩子内心很自卑,也不懂得如何落落大方地与同伴交往,常常用冷战、放弃关系的方式来处理人际中偶尔的冲突,导致关系破裂;
有些父母不喜欢交际,或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以自我中心的行为,这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让他们模仿家长的行为方式;
有些父母总忍不住擦手孩子的人际交往,用自己的方式帮孩子解决人际冲突,比如,与对方父母沟通、与老师沟通,结果“好心办坏事”,导致对方小朋友心生厌恶,两个孩子之间的隔阂更大了。
这样不仅妨碍了孩子的交往能力的发展,还挫败了孩子,让孩子感到更强烈的无力、无助,觉得“父母出面都搞不定,我还能怎么办呢?!”
面对孩子人际交往的困境,家长可以做些什么,更好的帮助到孩子呢?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家长首先要观察、思考的孩子如何与他人、群体的交往,客观评估孩子的交际能力,针对新改善,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学会正向的人际交往技能。
家长们不妨参照以下9条,衡量孩子交际能力的标准:
1.不惧怕陌生环境,能很快适应新环境。
2.必要时,能够控制自己的请绪。
3.独立新强,不依赖别人。
4.与小伙伴相处融洽,能在各项活动和游戏中成功合作。
5.善于并乐于帮助他人,懂得谦让。
6.能理解成伦的意图,并能按成伦的意愿去办事。同时还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7.有组织能力,在游戏和学习中能起到“小领袖”的带头作用,并为伙伴们所喜爱。
8.在公开场合能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9.热请开朗,与人交往时能尊重和信任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