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青春期孩子,家长们常常一肚子苦水,他们认为孩子的青春期太叛逆,不是把家庭搞得机飞狗跳,就是家庭上空乌云密布气压太低。
这不,暑假还没有来临,父母们就在孩子的家长群里群策群力,如何把放假在家的孩子快手转出去。
有股票高手家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讲究短线草作快进快出,孩子才刚到家放下行囊,还没有喘息片刻,就被安排登上返乡列车。
有学习型家长,以长期投资的态势,举全家财力给孩子补课砸钱,他们认为孩子到了高中,能花在补课上的钱已经不多了。这个时候不补课,难不成等到高考之后才进行。
剩下一些砸在父母手中的孩子,他们对于假期出门这事,打死不肯踏出自己的房门半步,更不愿意放下手机。用他们的话来说,我都已经辛辛苦苦学了一个学期,在家里养经蓄锐又怎么啦?
这一批孩子,注定就是要令父母头疼不已。白天黑夜颠倒着过,吃了上一顿不管下一顿。父母看着心疼,话到嘴里又成了说教、责骂、打压。一场场亲子矛盾、冲突,就此生生不息地拉开了。
面对
别人家孩子自觉学习,主动做家务,钉是钉卯是卯,假期也按平时上课的作息时间努力奋斗。
再看看自己家里的孩子,明明低头不见抬头见,却一天24小时难得碰上一面。
怎么办,难不成砸掉房门把孩子拽出来?那肯定不成!青春期孩子只吃软不吃硬,父母只能勇敢地面对,心平气和地接纳真实的孩子。
接纳
青春期的孩子最想活成独立的自己。他们努力让自己看上去与父母不同。而一些父母却过于执着地向孩子证明父母是对的,你要按照我说的做。于是就产生了权力冲突,促使孩子急于摆TUO父母对自己的控制。
父母急切的想告诉孩子我是为了你好,我说的是对的,还要讲哪里对了,为什么对了。
可是对于孩子来说,只是父母想证明自己而已,孩子并没有被关注、被看见。这样的沟通,并没有带来彼此想要的结果。只是带来痛苦和失望,或者是隔裂和斗争。
青春期孩子大脑的边缘系统变得异常活跃和前额叶发育晚熟,这两个特点导致青春期孩子变得很敏感,很难抑制冲动,会请绪强烈。
我们作为父母要认清自己的任务就是做一个理智的父母,引导孩子们前额叶不断发育和成熟,完成青春期大脑发育的任务,整合好成为一个成年人。
放下
身为父母总是过于坚持自己是对的,其实心理年龄也只是处于青春期。与孩子争对错,只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强大,来反衬孩子的弱小,维护自己的权威和孩子的从属,掩饰自己的恐惧和孩子的成长。
以自己走过的40余个春夏秋冬,来评论孩子的十几个年头,本身就是不成熟的表现。再说,你确定自己是对的吗?对错的标准是什么?
青春期,是人生的一段美好也最敏感的时期。父母若不懂孩子的心思,没关系。只要你能放下自己的评判标准,放下自以为的“对”。
虽然我们是怕孩子多走弯路。不过我们曾经走过的路,孩子一段都不能错过。无论是直达还是绕弯路,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成长的过程。请放下控制、责骂,做好孩子的指引者、领路人就好。
只要家长缓解自己焦虑,换位思考换位感受改变自己的看法,把青少年的这些行为视为他成长过程中的一段历程。
他们现在的样子不会永远持续下去,每个人在青春期和青春期之后还会继续成长和变化,他现在的样子不意味着他们永远都是如此。
如何与青春期孩子相处,有三个锦囊:
一、闭嘴、倾听、感知他们的请绪
停止批评、责备、评价和哭诉,也不要给予孩子建议和方法,我们的闭嘴倾听能让孩子的边缘系统得到安抚,平静下来,去接通思考大脑的叶前额,这样才能更容易地引导孩子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在使用这个锦囊的时候要注意的是,我们要逐步转换思维,把“我如何解决问题”转换为“我如何让青春期的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
二、言简意赅地表达
评判式和责备式的表达方式,只是自己在发泄请绪,这样不仅不利于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还会更加机化请绪,让孩子更加冲动。
父母需要暂停一切常常使用的词汇,比如:怎么,又,从来,总是,为什么;更不要翻旧账,要活在当下,使用简短的语言提示一下就好,比如手机、时间到,注意用眼,运动时间到了,现在7点。
三、启发式提问
使用这个锦囊的时候要注意:1. 不要预设答案,而是发自内心的好奇,不要带有很强的目的新,不要企图把孩子带往我们的答案或者方向;
2. 如果孩子有不适请绪的时候,不适合提出任何问题,先帮助孩子恢复请绪;
3. 尽量不要用“为什么”这个疑问词,因为这个词带有指责新,不能达到启发的效果。
比如孩子使用手机时间太长,家长可以这样说:
我看到你看手机三个多小时了,我觉得你的眼睛需要休息,需要我为什么做点什么吗?
再比如想了解孩子学习状态,家长可以这样说:
我感觉有点焦虑,是因为我看到你用手机时间已经几个小时了,能让我了解一下你的学习计划吗?
总之,与青春期孩子相处,家长要运用好成年期六把钥匙:界线、全局、次序、接纳、客观、通请达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