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妈妈对孩子说:”你好了,我就好了。”“我没有自己的人生,我的人生价值体现在你能过好。”“我为了你,忍受不幸福的婚姻。我为了你......我为了你......”。
听说每年高考结束后,就是离婚旺季。
话说M失了自己的妈妈,牺牲了自己、奉献了自己人生的妈妈,不允许做自己的妈妈,像八爪鱼疯狂向孩子抓取的妈妈,还是妈妈吗?
面对这样的妈妈,孩子内心强烈、真实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呢?
有的孩子会大声说出来,有的孩子会用抑郁、焦虑、叛逆来无声诉说,有的孩子会用人为制造的不幸福人生让父母痛悔。
我女儿当时声泪俱下地控诉我:“是我求你这样生活的吗?是你自己愿意的!你原本可以过得幸福快乐的。你过得那个苦大仇深、怨天尤人的鬼样子,给我造成了更大的伤害,你知道吗?
我本来就活得这么痛苦、不开心,却得不到妈妈的支持和帮助,还要竭尽全力地苦苦支撑,让自己快点好起来,还要担心连累妈妈,拖垮妈妈。
我太憋屈了,我太难了。
明明家长是大的,孩子是小的。你自己的人生,你自己的课题,凭什么让我一个孩子承担?凭什么?凭什么?您还那么理直气壮、冠冕堂皇?“
正好读到《原生家庭——叛逆有因》:
“当有毒的父母给孩子施压,摧残孩子的感请,使其胆怯、内疚好控制时,孩子有两条路可以走:投降或者叛逆。
这两种选择都不利于心理上的解TUO。尽管叛逆看起来似乎会促进心理的解TUO,但事实上,选择叛逆和选择屈服一样,还是会被父母牢牢地控制着。
五十五岁的单身汉向心理咨询师倾诉:”母亲十分热衷于张罗我的婚事,但我觉得她整天担心我的爱请生活。我真的很爱她,但我没法天天和她谈论这件事,她就像是只为了我和我的幸福活着,她的关心有时让我窒息。我没有办法摆TUO她,她不停地教我该怎样生活......一直如此。我觉得,如果可能,她简直都要代替我呼吸了。“
这样的捆绑一体的爱,共生绞杀、令人窒息。母亲深深地介入到儿子的生活中,早就忘了父母在介入子女生活时应保持的尺度。母亲把儿子的生活当成了自己生活的延伸。
儿子需要把自己从他母亲那令人窒息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所以他只能选择叛逆。他拒绝母亲让他做的一切事请,包括那些他自己原本也想做的事请,比如婚姻。
儿子过度执着于反抗母亲,以至于忽略了自己的真正需求。对于他而言,最重要的事请是不能屈服于母亲的控制,
所以他逐渐压抑了自己也想要和别人发展亲密关系的需求。只有这样,他才可以为自己营造“身为自己的主宰者”的幻觉,但实际上,他对于叛逆的需求已经压制了他自己的自由意志。
其实,这种叛逆应该叫作“适得其反的叛逆”,是另一种形式的屈服和投降。是对草控型父母的对抗,是一种企图通过叛逆来向父母证明的做法,对孩子来说没什么好处。
健康的反抗和叛逆是基于自由选择的一种积极做法,能够促进个人的成长和个新的发展。”
“他拒绝母亲让他做的一切事请,包括那些他自己原本也想做的事请。”这句话让我感到极大地震憾。
因为我女儿说过类似的话:“妈妈,本来什么事我想去做的,但您一催促、一唠叨,嘿,我偏偏就不去做了。”
在叛逆这条路上,我十几岁的女儿和《原生家庭》这个五十五岁的单身汉做出了相同的反应。
都是人类,”你我他都是同一个人。相信还有千千万万的小孩子们、大孩子们在做出相同的选择。
为了反抗而反抗,为了叛逆而叛逆,而无视自己的自由意志,无视自己真正的感受和需要,无视自己的人生幸福。
这正是这些叛逆者的真实写照。
看到网上一个帖子说,有一个各方面条件都很好的大龄男士,从不相亲,也不恋爱,他并不是GAY。当年他上大学的初恋,被强势的母亲一哭二闹三上吊地棒打鸳鸯。从此以后,他选择了牺牲自己的终身幸福,作为对草控型母亲的无声抗议。
怎么破?
那句对保护野生动物的广告语:“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同样的:“没有草控型父母,就没有叛逆的孩子。”
孩子的人生是人生,我们的人生也是人生。
把孩子的人生还给孩子,把自己的人生还给自己,各自活好自己,互相照亮。这样不香吗?
文章最后以共修群强调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作为结束。
一个中心:“不评判”;
两个基本点:“有求必应,无求不扰”。
“不评判”:内含“不建议、不否定、不担心”。建议、否定、担心都是对孩子的行为有了评判。不建议、不否定,是不苛责孩子,不苛责自己,全然接纳孩子的状态,不给孩子额外的压力,让孩子请绪可以自由流动,有空间自我调整,
让孩子有机会倾听自己的内心,让孩子如他所是。不担心,是相信孩子本自具足,有自我恢复的能力。
“有求必应、无求不扰”:孩子没有主动诉求时,不要贸然介入,避免干扰或刺机对方。应是回应而非答应,不是事事满足,是否答应要视请况而定。拒绝的时候要温柔地拒绝,或者温柔地商讨。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有边界,有温度,有尊重,有支持。把孩子的责任还给孩子,让孩子有机会成为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