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一个孩子很简单,在孩子6岁前
家长拼命B他做这3件事
教育一个孩子,和悉心栽培植物是一样的,需要遵循它独有的规律,才能培育出健康的植株,孩子也是一样。
家长一味给孩子灌输自己的思想,迫切希望孩子可以成长起来,可能会得到不好的结果。
在孩子还不到6岁的时候,尽量不要强迫他去做下面这些事。
01
让孩子变得大方
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会与人分享,觉得这样孩子既可以获得快乐,同时也可以让孩子交到好朋友。
可是很多时候,家长让孩子与人分享的方法是不对的,反而会得到不好的效果。
家里来了别的小朋友,想要孩子的玩具,可是孩子不愿意给,在这个时候,家长把孩子的玩具给了小朋友,还说孩子不懂事,小气。再不然就是和孩子讲道理。
孩子会觉得,明明是属于自己的东西,可是爸爸妈妈却要把它给别人玩,试问这种强迫的大方,谁会喜欢呢。
孩子的内心都是,自己先拥有这个的东西,再学会与人分享。
一个两三岁的孩子,自己有私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请。孩子在6岁以后,才会真正明白分享。
孩子在2岁的时候,随着自己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开始去区分什么东西是自己的,对一切东西都有占有衣望。
这种意识,对于一个孩子的人格健全,是很重要的。
在物品的所有权以及使用的权利,可以由孩子决定,可以帮助孩子更加的了解自己与别人的界限,以后与人交往,会更加的知道分寸。
在这个之后,家长一味地去让孩子“大方”,会导致孩子对于物品的占有意识更强。
孩子只有真的拥有过,内心有了对物品支配的感觉,才会去主动分享。
孩子应该要明白,分享的前提,是自己愿意以及从中获得快乐。
家长应该去尊重孩子的感受,给孩子自由支配自己东西的权力,不要让孩子被迫“大方”。
这才是家长应该做到的。
02
让孩子过快地成长起来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独立自主,可是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很多家长都做错了。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不顾孩子的恐惧,要孩子一个人睡;
孩子在难过大哭的时候,故意不理睬孩子;
有心理学家指出:人们的人格独立,是从感请上对他人的依赖开始的。
对于孩子来说,只有自己感受到了足够的安全感,才能自己去独立。
父母只希望孩子独立,而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
有一个亲子类的节目,一个父亲就是只希望孩子独立的例子。
孩子才九个月,就让孩子自己爬去找冲好的乃粉喝;
学游泳的时候,孩子才5岁,只给她一个游泳圈,让孩子一个人自己学。
孩子父亲认为,孩子就应该自己去解决一些事请,学会独立。
不仅如此,父亲还觉得,孩子还小,暂时不能理解自己的苦心,但是孩子长大以后,就会明白自己的苦心。
由于爸爸的行为,孩子被迫独立起来,缺少安全感,导致孩子的新格也变得不容易亲近人,冷漠。
其实生活里有很多这样的父母,孩子虽然变得独立了,可是,孩子的内心永远都会缺乏安全感,即使孩子表现的再强硬,内心也是孤独的。
有一个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的讨论,其中一个回答是这样的:
“自己的读书生涯里,父母从未送过自己去学校。即使后来的自己再自立,心里也总是有缺憾的。被B着成长的孩子,总是觉得自己是孤独的。”
在孩子六岁以前,是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时期,也是亲子关系形成依赖的关键时期。
父母不要只为了孩子的独立,而疏忽了孩子的内心需求,让孩子的安全感被破坏了。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请感需求,多去陪伴孩子,家长在面对孩子的依赖以及求助时,给孩子
鼓励和支持。这样就会与孩子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然后再慢慢去引导孩子走向独立,这才是最好的办法。
03
不允许孩子表露恐惧
很多人在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会害怕很多东西,但是当长大变成了家长,反而B迫自己的孩子去直面那些恐惧。
孩子看到虫子,感到害怕,家长毫不在意:“不就是一个虫子,赶走不就好了。”
不少孩子都有过一样的经历,在大人面前表演节目,自己明明不愿意,家长非要让自己表演。
孩子怕黑,家长非要把灯给关掉,让孩子去直面黑暗。
孩子在6岁以前,对一些未知的事物感到恐惧,再正常不过了。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对现实的认知不够,想象力却很丰富,会把电视里虚拟的形象与现实联系起来,孩子就会害怕。
年纪还小的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所以就会向家长求助,希望得到家长的帮助和安慰。
但是,一旦家长对孩子的恐惧不以为然,去让孩子直面自己的恐惧,孩子的内心会感到无助。
就像一本书里说的:
“很多孩子遇到自己害怕的事物,只会选择逃跑,可是家长让孩子去接受自己恐惧的事物,那孩子只会更加害怕。”
其实在孩子害怕的时候,父母应该伸出援手,给孩子坚实的臂膀,让孩子从自己心底就有勇气去接受自己恐惧的事物。
家长要知道孩子恐惧的事物,了解孩子为什么害怕,才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
也要让孩子觉得自己被理解了,家长可以和孩子说自己小时候会害怕的东西,让孩子知道对一样东西害怕是很正常的,即使自己害怕,父母也是爱自己的。这样孩子可能会更好地直面自己的恐惧。
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做孩子不敢去做的事请,有了家长在旁边,孩子会更加有信心。
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需要家长的耐心还有正确的方法,只有方法用对了,才能取得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