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大余
今天是5月11日。
马上就是汶川地震14周年,我看到一张特别感动的对比图。
他叫程强,四川什邡人,1996年出生。
2008年,那场突如其来的地震,震碎了他的家园。
当时的他,因为和小伙伴去游泳,所以逃过了一劫。
等他回来,看到的是满目苍夷,听到的是惊慌无助的哭喊声,凄惨的画面,让他难以忘却。
但是更让他难以忘记的,是地震后冒着生命危险、DU上生命从高空一跃而下的空降兵。
程强说:
“高高飘扬的‘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旗帜,和印有‘空降兵’字样的头盔,让我至今不忘。”
所以他在心中做了一个决定:
长大我当空降兵!
当时的人们,觉得这只是他一时的冲动。
5年后,他刚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就听说部队在征兵,然后二话不说就应征入伍。
成为合格的空降兵不容易,为此他付出很多努力,也受过很多伤。
训练中,别人做一遍的动作,他要坚持做三遍;中午其他人休息时,他主动找班长“开小灶”。
骨折、膝盖受伤、骨膜炎,这些都是家常便饭。
从军5年,他一直朝着优秀空降兵的目标努力着。
正是这份执着和坚持,让他从一个普通的小兵,到全国八大军模模范班班长,黄继光班班长,参加了国庆70周年阅兵。
这个故事让我非常触动。
一个有明确目标的孩子,是幸运的。
从小就知道追求什么,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内驱力,瞄向成功的靶心。
帮助孩子明确目标,父母可以试试这么做:
带孩子去见世面
《小王子》的作者埃克·苏佩里曾经说过:
“如果你想让某人造一艘船,先不要雇人去搜集木头,也不要给他分配任何任务,而是要机起他对大海的向往。”
SpaceX公司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小时候他总是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
直到某天,他跟母亲去图书馆,他读到了科幻小说家亚瑟·克拉克写的《2001太空漫游》。
这本书让他有所启发,让他找到自己的方向。
我同事的孩子,一开始也不知道自己将来想做什么。
父母也没有强硬地给他找一个目标,而是选择在放假的时候,带孩子出去旅游或者参加一些活动。
有一次,他们一家人去西安旅游。
孩子一下子就被兵马俑给M住了,一路上问了十万个为什么。
这份厚重的历史,就这样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
回到家以后,孩子告诉妈妈,将来他要读历史,长大后考上了名校的历史系。
见世面不在于去多贵的地方,而是带孩子去见没接触过的东西,拓宽自己的认识边界。
其实,很多孩子小时候,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只有当他们见多了,尝试多了,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未来的路要怎么走。
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
前段时间在外交场合火了的“最美翻译官”张京,从小就喜欢英语。
七八岁的时候,她不仅爱看英语电影,还会模仿电影里的人说英语。
父母看她这么喜欢,对英语有热请也有天赋,就陪她看大量的外语动画,给她创造更多的语言环境。
兴趣所在,往往也是目标所在,更是力量所在。
父母怎么帮孩子找到兴趣呢?
可以思考这3个问题:
1、孩子对什么有兴趣?做什么最享受?什么会让孩子发光?2、孩子最擅长什么?孩子的才能在哪里?3、社会需要什么?有哪些问题、机会,可以发展成孩子帮助别人的所在?
一个人的兴趣,总是潜藏着无限可能。
鼓励孩子勇敢去做
童星叶子,退圈以后考上了清华。
她说,清华,是她的目标。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高三整整一年,没看过一场电影,没下载过新歌,没打过手机游戏,没吃过火锅,周末也不休息。
可是成绩还是提不上去。
每次成绩发下来的时候,她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没考清华的能力。
她的父母一直鼓励她,让她先试试再说。
她把所有的资料打印下来,不停地背诵,反复做题,压力巨大,常常会突然请绪崩溃。
最后终于如愿,考上了清华。
一个坚定的目标,是孩子所有努力的根源。
它就像是镶嵌在孩子身后不停转动的发条,让孩子锲而不舍地往前走。
《少年说》里有一个12岁的男孩,他痴M汽车,以后想成为一名国产汽车设计师。
他说:
“我想让全世界知道,不仅仅是‘中国汽车制造’,更是‘中国汽车创造’”。
妈妈没有嘲笑他,更没有觉得他不务正业,反而鼓励他:
“去努力追寻自己的梦,将来无论成败与否,我们起码经历过,享受了这个过程就是最棒的!”
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是孩子为了目标努力时,最好的能量。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说:
“鼓励和表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比任何方面都重要。”
因为孩子知道,那一条充满困难和挑战的路上,他不是在孤军奋战。
它就像是镶嵌在孩子身后不停转动的发条,让孩子锲而不舍地往前走。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
“没有目标,哪来的劲头?”
一个有目标的孩子,无论遇到什么事请,都不会被打倒。
因为心中有目标,脚下才会有方向,才更能承受前行路上的艰难。
所以,帮孩子找到自己的目标,是父母重要的使命,也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 End ——
作者:大余,忠于自己,忠于生活。你最愿意做的那件事请,才是你真正的天赋所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