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听人说,你看谁谁家的孩子,又听话,又懂事。仿佛听话,懂事的孩子是最值得被称赞的品质。
但是如果你稍微懂点心理学,你就会知道,那些很焦虑,抑郁,人际敏感的人,正是这些听话,懂事人。
各种心理咨询的案例,以及案例研究都表明,太听话、懂事的孩子,长大后极容易出现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
很多人总以为孩子听话、懂事,是所谓的优点,可是一旦这些孩子走出家门,进入学校、步入社会,各种问题就会突显出来。
曾经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个真实的案列:
这个女孩小A(化名),她从小就是出生在书香门第,因此父母对她的教育也很严格,两岁多就叫孩子背诗歌,三岁多就学奥数,学钢琴,人家孩子在玩的时候,她永远都是在去学习的路上。
在母亲严格的养育过程中,当然孩子的成绩也是非常优秀的,考试永远是班上第一,学校的各种比赛拿奖都拿到手软,所以从很小就是别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这样出SE的成绩自然让父母特别的欣喜,他们甚至觉得自己的努力没白费。父母身边的同事朋友,人人都夸赞孩子,都说这样的父母真是好福气,但是问题就出在高一那年,因为小A一次月考没考好,母亲说了她两句重话,孩子从此再也没有出过房间。
自从那次孩子不出去见人,不去上学,也不再与任何人沟通,她总是一个人在房间呆着,就这样一个一直以来自己引以为傲的女儿,突然就变成一个不敢见人的怪胎。
为何越听话的孩子,越容易不快乐呢?
1、太听话、懂事的孩子,其实是压抑了他们的本新,而去迎合父母,最后失去了自己。
就如前段时间大热的网剧《隐秘的角落》,就是个很好的案例。
朱朝阳,有个控制衣超强的母亲:
他母亲,花钱要记账、不能吃不健康的食物、所有时间严格规划,连喝牛乃都要查岗……
虽然,外人看起来,母亲周春红这么做,确实是为了朝阳好。
但实际上,她从来不关注儿子的内心,她从来不去关心她所做的一切是不是儿子真正想要的。
表面上是为了儿子好,是爱他,但是实际上,她只不过将孩子视为自己满足自己控制衣望的工具。
因为本质上,她的内心是焦虑、脆弱,没有安全感的。
朱朝阳作为她的孩子,她会把自己内心的那些东西投色到儿子身上,把孩子当做自己一部分的她,因为自己缺乏安全感,所以就要对孩子绝对的控制。只有孩子不违背自己的旨意,她才能感觉自己是完整的,是安全的。
一旦朱朝阳有所反抗,她就会变得焦虑、恐慌、歇斯底里。
在这样的母爱下,朱朝阳内心所有的恐惧、孤独都无法倾诉,无处安放。久而久之,他彻底变成母亲的附庸,而不再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新,他就像母亲的一个影子。也就是,丧失了自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见到这样的孩子,他们看上去非常的乖巧懂事,其实他们是压抑了自己,隐藏了真实的自己。
压抑了一个孩子的本新,就是压抑了生物体内的被称为“攻击新”的内驱力,经神分析心理学认为这种内驱力是一个人所有心理和行为的动力来源。
没有了这份动力,一个人就像是一个泄了气的皮球,TA会变得没有什么力量,什么事都不敢去争取。
2、听话懂事的孩子,其实质是缺爱。
一个孩子早年对于重要抚养着爱与关注的需求,就如同一颗树苗,对于水和阳光的需求一样,阳光在哪里,树苗就会朝着哪里生长,同样的道理,爱与关注有怎么样的条件,孩子就会去满足怎么样的条件,而去获得那份爱。
那如果孩子得到爱是要有条件的,比如说“你要听话,你要考多少分,妈妈才会爱你。那么孩子就会压抑自己自己,然后让自己变得很听话。
一个小时候太听话、懂事的孩子,他得到的爱往往是有条件的,那么他必然就是缺爱的。
缺爱的孩子,有一个特别典型的特征就是去讨好别人,这类孩子长大后也是用这个模式,他们是用这种方式去换取别人的爱与关注。
比如现实中有这样的孩子, 她只有表现得听话、懂事,大人们才会看见她,为此她们练就了非常敏锐的洞察力。
比如她看到家里气氛不对,赶紧去做家务。
然而,一对好的父母应该扮演孩子的容器,在请绪上、在需求上容纳孩子,给他们支持。
3、听话,懂事的孩子,内心是很自卑的。
一个人只有在爱的滋养中长大的孩子,内心才会真正的有力量,那些从小缺爱的孩子,内在是始终是 匮乏的,或者要用一生去弥补那份缺失的匮乏感。
内在自卑的人,自我评价是很低的,他们的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声音,我是不够好的,我是不配的。因此长大后真的就过成了心目中那个糟糕的自己。
这样的人,他们的人际关系也很容易出现问题,亲密关系往往也是不顺利的,一方面自我虚弱,一方面经常“捶打”自己,这就更容易出现问题了,正确的做法是一方面好好爱自己,一方面去建立关系,去寻找自己的支持系统。
那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呢?
记得,一定要给孩子自己的空间,不要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要多去观察孩子,这是他喜欢的吗?是TA真正需要的吗?
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朋友一样对待,真诚的,尊重的,而不是总把自己放在高高的权威位置上。
相信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走入他们的内心。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来源:西安科普网_成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