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林(河北师范大学)
悄无声息的,标题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经神内耗》的短视频几天内迅速占领b站热门第一,播放量和关注度也一路飙升。这则视频主要讲述了二舅的苦难一生以及其积极面对的人生态度,在各大平台上都引发了热烈讨论。讨论也分为两派:从中受到治愈并悟出哲理者和对苦难本身感到愤怒和不解者。
两派不同的理解也对应着苦难产生的两种渠道:因自己一时的M茫和无能所导致的和因不公不幸的命运所导致的。但我认为如果不加分辨便将不同原因所产生的苦难拿去套在他人头上,是对苦难意义的曲解。而我们对待苦难最佳的态度,应是永不遗忘地直视它。
在视频底下留言“老因为一次小挫折就放弃自己真是愚蠢”等反思的那一类人,在看似机汤却又无意说教的二舅故事里,找到了自己不该放弃,理应自强面对大好人生的理新和自信。这也是二舅视频至今让人感慨万分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从这一层意义来说,二舅的故事帮助了那些在面对前一种原因而产生的苦难里准备自甘堕落的人们清醒,这是好事,因为它对症下要。
但如果,把二舅视频的这层意义套在后一种原因产生的苦难上,就会导致另一种极端,引起反向的效果,这应该得到我们的警示。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认为把痛苦崇高化是不对的。不论有多高的目的,苦难本身仍然是苦难,为了合理化苦难而强加意义就更荒谬了。就像人们所指出的,二舅所经历的不幸原本可以避免,造成悲剧的原因无人关注,“我更希望二舅没有遭遇过这些,我也希望我不会遭遇这些”。最扎心的莫过于,“谁又知道二舅是怎么想的呢?”那些不断努力却因命运不幸或不公而绝望的人们,就不会对二舅的故事产生共鸣,反而会从中涌现出满腔的愤怒。这很容易导致新的趋势:对本不该产生的苦难合理化,从而忘记了它们原本可以避免;将他人反感的苦难神圣化,既是对这类人的不敬,也是让另一类人以此作为借口放弃的开端。
我想作者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更多的是把重点放在第一类苦难上,而不是后者。他不刻意强调二舅如何悲惨,而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调和音乐去积极淡化,更重要的,发自内心而写成的文案和平淡随意的拍摄方法,以及二舅本质的劳动和淳朴的笑容,都让我相信,作者和二舅,至少明白苦难对于他们自身的意义,这就是最好的初心。
那么我们怎么认识苦难本身呢?二舅视频隐藏着最本质的回答:苦难虽不应升华,但更不该遗忘。就像余华《活着》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一样,它不是在解释苦难对人的打击之大,也不是在歌颂苦难对人的意义,它只是在平静地展现一个平凡又痛苦的故事,就像一个被打穿了肺的人的不停呼吸,他每呼吸一次,就会感到万分痛苦,但他仍然在忍痛坚持呼吸着,不是因为这样有什么伟大的意义,而因为只有呼吸,才能活着。
它们的伟大,都在于平淡地讲述了早已被后人遗忘、被历史掩埋的一个普通人的苦难故事,这份苦难,并不伟大,但从来都不该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