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朋友圈里最近有几位老友“隐身”了。
朋友A在去年年底申请了国外大学的博士课,每次找她,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做小组作业,偶尔有空喝个茶,走到一半,又要去接导师的电话。
朋友B告诉我最近找她要提前预约。因为她研究生的课程开始了,她的英语实在太差,为了能听懂课和顺利毕业,她现在每天一有空就要刷英语。
朋友C在微信里找我,让我帮忙给她新开的店做一下宣传。她莫索着在好几个平台做直播,虽然一开始由于疫请、和不熟悉平台规则等等问题,没什么销量,但最近有些起SE。作为一个还在哺Ru期休产假的妈妈,她一边带孩子一边直播带货,每天忙的脚不沾地……
这几位朋友都有家有子,人人都年过30,且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却依然在向自己的目标前进。
我突然感到了“同辈竞争”的压力。
和朋友们聊天的时候,我忍不住也露出对她们状态的羡慕。
朋友们说,“其实自己也不确定自己的行动是否正确?但总是在朝自己的目标前进。”
朋友A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她说“先走在路上,再说去哪里。”
醍醐灌顶。
瞻前顾后,犹犹豫豫丧失的是机会,更是自己的信心。
作为中年人,更能体会到什么叫“身不由己”。
特别是进入三十多岁后,人生好像被按了“加速键”。
每天都被现实中各种事务包围着,我们处理工作的事,家里的事,孩子的事,老人的事,其他各种事请……好像独独处理自己的事成了奢望。
一位不论是在工作、生活中口碑都非常好的爸爸,常常对身边的人说,“我今天什么都没有做,感觉很失落。”而事实是,他每天的日程是爆满的。
中年人,想真正为自己做一点事,好像变得不那么容易。
我羡慕我的朋友们,即使在这样的请况下,他们依然选择了那个让自己有成就感的生活方式。
在咨询室里,接待过很多年轻人,他们都有一样的M茫:
我做的事不能让我实现自我,我该怎么办?
什么叫“自我实现”呢?
马斯洛自己的需求层次理论也有很多版本,我喜欢的一个版本中,把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这样定义的:“发挥潜力的需要,拥有意义深远的目标的需要。”
而这个需要是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之后,超越需要之前。
简言之,这是一个“高段位”的需要。
高,不意味着不能实现。
回到咨询室里,面对那些纠结该选择哪一项工作让自己更有价值的朋友,我都会问他,“你最想做什么?”
这是一个极其单纯又基本的问句,而很多人答不出来。
比如,有人说,我想做短视频,我对剪辑和拍摄很感兴趣。但是,我家人不同意,我自己也觉得自己做不好。
有人说,我也不知道我想做什么,大概就想赚钱吧……
那再问一句:“你希望自己5年后是什么样子的?在做什么工作?如何生活?”
这个问题会得到很多答案。
我那几位选择继续深造的朋友,都说过类似的话。他们对未来的生活是有目标的,未来蓝图是真的一张准备完成的“拼图”。他们现在做的每一项选择,每一个工作,都是在完成他的拼图。
在通往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有时候是寂寞的。朋友们有着令人羡慕的工作和生活,明明可以躺平,却依然选择了努力进取。
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或者说,他们知道真正的“自我”是什么样的,知道自己的长处、短板、愿意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不在乎外人的目光,社会的导向,追求自己真正想实现的梦想。
有一个误区一定要警惕——我们不是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
自我实现不是一个结果,一个点。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一项大工程,持久战。
释迦摩尼都曾经经历了6年苦行,才在菩提树下顿悟,更何况我们普通人。
万物在流转,世界在变化。我们自己的内心向往、渴望的方向都会变化,纠结“想做什么”是理所当然的常态。不要恐惧这些纠结。
你看看,我的朋友们也都是人到中年,还在做自我实现的探寻。
其实,我依然不能回答你要如何选择,如何做。因为这是一项关于自身发展进程的,私密的事。
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明确告诉自己,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不是成为社会经英,拥有令人羡慕的工作,或金钱才是自我实现。
喜欢的事都去试试,找到自己的长处,不断自我剖析,以求接近自己认同的、真正想做的事请,这都是在朝自我实现迈进。
不要总羡慕别人,也去过过自己的生活吧!
这里是宥唯心理,我是阿貘,也是心理咨询师张茜。
虽然我们只是心理学界的一棵小树苗,但是我们努力做到我们的最好;用真诚的态度、客观、专业的方式向每一个愿意关注我们的人,分享一切你想知道,而我们又恰好了解的心理学知识。
请记得不管你在哪里,世界和我陪伴着你。